巴爾幹半島西部各國歷史、地理與風土人情: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現況
克 羅 埃 西 亞 國 情 (Republic of Croatia) |
|
人口、語言、宗教 |
455萬人 克族佔90% ,少數民族有塞爾維亞族(4.5%)、波士尼亞族、匈牙利族等。克塞兩族的爭端為1990年代中期內戰的直接原因,內戰期間,塞爾維亞族人口急劇下降,塞族人聲稱是種族清洗政策的結果。目前塞族在與波赫、塞蒙交界處的多個地區占多數,此外,克國法律偏袒克族,因此仍有許多內戰前居住克國境內的塞族無法重返故地。
主要語言克羅埃西亞語為主、其他為拉丁文 境內88%天主教, 其他塞爾維亞正教。 |
面積、首都 |
56,542 平方公里、首都札格雷布 (Zagreb) |
地理位置、時區 |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地形分三部份
(一) 西南與南部海岸,島嶼星羅棋布,海岸曲折,為地中海型氣候 (二) 中南部為高原和山地,具高原氣候特徵 (三) 東北部、北部內陸地區為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時區較台灣慢 7 小時,自四月至十月底日光節約時間慢 6 小時。 |
國情 |
克羅埃西亞實行議會民主制。克羅埃西亞總統為國家元首,任期5年。立法機構為克羅埃西亞議會,實行一院制,由160民選代表組成,任期為4年。 克羅埃西亞行政權由克羅埃西亞總理所領導,另外有2位副總理以及14名部長。司法權分為最高法院、縣級法院、鎮級法院三級。 政治為民主議會制,議會四年由人民直接選舉。 |
電話、通訊 |
克國電話國際碼為385,自克國撥回台灣應撥00886+ 大飯店普遍有Wifi,但有些不是太"流暢"(有死角或部分頻寬不足等) |
匯率、電壓 |
庫納(KN) 1 EU 約= 7.5 庫納(2015) 220 伏特 |
商業、購物 |
一般商店購物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18:30,大型購物中心、Grocery Stores 開放至下午 20-21時。 星期六至下午14:30分。星期天休息。 |
產業 |
造船、化工、觀光、精油、林業 |
消費 |
|
- 註: 參考外交部資料
【克羅埃西亞歷史】
歷 史:
史前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曾出土舊石器時代中期化石。
西元前1200年左右,印歐民族伊利亞人(Illyrian)進入本地。
西元前3-4世紀,希臘人進入沿海島嶼,如赫瓦爾島、科楚拉島等。
西元前5年,羅馬奧古斯都等皇帝征服了本地區,控制本地達5世紀。
後匈奴人、東哥德人、拜占庭帝國陸續佔領了此處。
西羅馬地國滅亡後,斯拉夫人開始趁虛南下入侵 帕諾尼亞平原(Pannonian Plain,亦即匈牙利平原及其南方今克羅埃西亞北部平原)。 7世紀一支斯拉夫人開始與達爾馬齊亞地區的拉丁人通婚,開始被稱為克羅埃西亞人。他們受拜占庭影響開始接受基督教信仰與拉丁文明。
上圖: 一支斯拉夫人與達爾馬齊亞拉丁人通婚,逐漸形成"克羅埃西亞人"
西元925年產生了第一位克羅埃西亞人為主體的國王托米斯拉夫,統一了克羅埃西亞(帕諾尼亞平原 以及 達爾馬齊亞 )。
1102年克羅埃西亞因繼承關係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讓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埃西亞君主,自此克羅埃西亞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但其控制利僅及帕諾尼亞平原。杜布羅尼克也在1358年建立了 拉古薩共和國 (Ragusa),政權延續4百多年。
上圖: 拉古薩共和國, 當時其週圍地區多半已被鄂圖曼土耳其攻下
1409年匈牙利把達爾馬提亞地區(即今克羅埃西亞的沿海部分)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圖: 威尼斯共和國疆域
1526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軍隊擊敗匈牙利,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鄂圖曼所兼併,其餘地區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克羅埃西亞地區許多城市亦無法倖免被攻破。
19世紀初,法國拿破崙征服本地(包括拉古薩),成為伊利亞省。後奧匈帝國漸漸收復了原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19世紀時現在的克羅埃西亞(包括達爾馬齊亞地區),已全部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
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戰敗,克羅埃西亞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
上圖: 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國紛紛獨立
1991年,克羅埃西亞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建國。
上圖: 錯綜的歷史,造成複雜的民族與宗教組成。 慘痛內戰後,才有如今的和平。
【克羅埃西亞的地理、氣候、與經濟作物】
板塊運動影響地形,地形影響氣候,氣候主宰作物,不同農作發展成不同經濟地區,塑造出不同的區域文化。
【地質-板塊活動】
所以,我們先來看本地的地質與地理吧。
圖中,紅點標示為亞德里亞板塊大致範圍。
非洲板塊挾持地中海板塊,向北方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引發阿爾卑斯造山運動。
在巴爾幹半島,該力量向北北東方向推擠。亞得里亞板塊為一破碎小板塊,板塊推擠結果,在板塊邊緣擠出隆起"皺褶",西面為義大利的亞平寧山,東面則形成Dinaric 山脈。 如今推擠力道似乎不再那麼強大,但仍有大地震間歇發生。
上圖: 地形圖顯示 Dinaric 山脈將克羅埃西亞一分而三: 東北邊位於帕諾尼亞平原(Pannonian Plain) 南部,銜接匈牙利平原。
整個帕諾尼亞平原從前也是個海,後來水蒸發光變成盆地平原。上面累積較新年代的沉積物,土壤肥沃。
中央地區主要為Dinaric 山脈,海拔約1千多公尺。
沿海地區則為海岸低地及島嶼地區。都是海相沉積岩。
上圖: 地質圖顯示, 沿海島嶼及達爾馬齊亞地區主要全都是"白堊紀碳酸鈣"海相沉積構造,以石灰岩為主。
山區則有各不同年代海相及陸相沉積構造,主要是石灰岩及白雲石。
帕諾尼亞平原上面則覆蓋了比較新年代的沉積物。
本地區石灰岩地形,造就了一連串喀斯特景觀,從北邊的石灰岩洞到十六湖國家公園、以及科特爾"峽灣"幾乎全部都是。
也難怪當地建築,從民房到教堂,幾乎都是以石灰岩為建材。
【氣候】
大氣、海洋等影響了氣壓、風向、濕度,加上地形的因素,決定區域的氣候。
克羅埃西亞的緯度,平均約在北緯44度,這地帶的天氣型態:
夏天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從赤道上升的氣流在北緯30幾度附近沉降,阻礙水氣蒸發,因此無雲,也使得地表增溫),因此大多乾燥炎熱(全球著名沙漠,都是在此緯度)。
冬天主要吹西風,來自地中海、亞德里亞海的水氣,讓達爾馬齊亞地區溫暖潮濕。尤其是 Dinaric 山脈迎風面雨量最多,但只要山高過幾百公尺,濕潤的海風就幾乎無法越過、因此內陸帕諾尼亞平原冬天相對乾燥而寒冷。
因此,沿海地區夏天乾熱而冬天較溫暖潮濕,是標準的地中海型氣候。 Dinaric 山脈冬季雨量較多。
帕諾尼亞平原則為大陸型氣候,愈往東雨量愈少,溫度較沿海稍低,因此,山區融雪,便是極重要的水源,因此,有時平原山腳下常有較多人煙村落聚集,相較之下,平地地區反而人煙較少(除非有河流及灌溉系統)。
各典型城市氣候 | ||||||||||
---|---|---|---|---|---|---|---|---|---|---|
City | 均溫 | 平均總雨量 | ||||||||
January | July | January | July | |||||||
°C | °C | mm | days | mm | days | |||||
Dubrovnik | 12.2 | 28.3 | 95.2 | 11.2 | 24.1 | 4.4 | ||||
Osijek(平原最東邊) |
2.6 | 28.0 | 45.5 | 12.2 | 60.8 | 10.2 | ||||
Rijeka(北邊山腳) | 8.7 | 27.7 | 134.9 | 11.0 | 82.0 | 9.1 | ||||
Split | 10.2 | 29.8 | 77.9 | 11.1 | 27.6 | 5.6 | ||||
Zagreb(平原) | 3.1 | 26.7 | 48.6 | 10.8 | 81.0 | 10.9 | ||||
Source: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
【經濟作物】
有了氣候、土地資訊,我們可以來邏輯推測本地區的土地利用。
上圖為克羅埃西亞土地利用圖
綠色為森林,主要在中央山地、平原靠山腳以及丘陵,很合理。
淺綠色為牧地,主要在多雨山區的某些地方。
紫色為地中海型氣候區,通常種植主要經濟作物,如煙草, 耐早作物如橄欖樹、無花果等;灌溉作物如葡萄(山坡河谷)、柑橘、蔬菜和花卉等。 常見水果: 蘋果、櫻桃、葡萄、橄欖、梨、及李子。
黃色為主要"穀倉",在帕諾尼亞平原東邊谷地及農場及牧場種植小麥,玉米 、葵花子、甜菜、馬鈴薯、及黃豆。
粉紅色位在平原邊陲僅林森林區,則為混合利用區,園藝、葡萄、穀類、及牲畜(豢養牛、羊、豬及家禽)
西北邊靠近Zagreb則為工業區。
海邊為漁業重地,但亞得里亞海北邊鹽度較低但水淺,南邊水雖深卻鹽度太高 (3.8% 超出3.5%正常值),加上過度捕撈,已面臨漁業枯竭。能捕撈的70%為沙丁魚以及鯷魚。 各位吃的多半是養殖(牡蠣、淡菜、海鱸、黑鯛 sea bream等),近年還替日本人契作鮪魚養殖,產值佔最高。
總括來說,
農業佔國土面積 55%(包含可耕地及花園、果園,橄欖園,葡萄園,草地和牧場。) 只是,約有半數可利用地因為地雷未清除而荒廢。
以面積來看,可耕地中僅有不到 1% 有灌溉系統,超過一半的可耕地用來生產小麥與玉米。
以產值來說,44%的農牧產值來自牲畜,剩下的重要經濟作物為 甜菜根、葡萄籽油及葵花籽油。
【克羅埃西亞的風土人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