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尼羅河谷地:
(1)自然環境:
A.成因:尼羅河為非洲最長的河,其西源自白尼羅河,東源藍尼羅河,兩河相會於卡土穆。卡土穆至亞斯文間,地形起伏較大,有一連串瀑布。亞斯文以下地勢平坦,有航運之利,開羅以下作扇形分流,成一大三角洲。
B.氣候:
地中海沿岸:沿海狹長地帶,夏溫稍低,冬季有雨,具地中海氣候的性質。
A.農業:
(A)糧食作物:以稻米、小麥、玉米為主,稻米有餘可供外銷。
(B)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埃及、蘇丹均是棉花出口國。
B.工礦業:
(A)石油:蘇伊士灣沿岸、尼羅河三角洲,為非洲最早的產國
(B)鐵砂:產於巴哈里亞綠洲。
(C)工業:原農產加工和紡織為兩大支柱,重工業近年迅速發展。
A.阿布米奈:
位於亞歷山大城,西元3世紀時,建立在一位殉教者亞歷山大米納斯的墳墓之上。是早期基督教的聖城。其遺址分布很廣,考古學家已挖掘出一個完整的城鎮。由於目前城市地面沈降問題,大量建築物倒塌,所以2001年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B.底比斯:
在埃及新王國時期,被古希臘詩人荷馬稱為「百門之都」的底比斯。其城市興衰是整個古埃及歷史的縮影。底比斯橫跨尼羅河兩岸,右岸是當時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是法老們死後的安息之地。
C.開羅伊斯蘭老城:
建於十世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城市之一,位於現代開羅的東部,包括愛茲哈爾清真寺、薩拉丁城堡等著名伊斯蘭古蹟。
D.孟菲斯:
位於開羅以南,古代下埃及的城市,相傳是埃及首位法老美尼斯所建。古王國時期一直為埃及的首都。直至新王國時期才被底比斯取代。埃及現存的八十多座金字塔,主要就分布在吉薩、薩卡拉及孟斐斯。
E.努比亞遺址:
該區為古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興建的阿布辛貝神殿、納菲塔莉神殿。1960年代,埃及政府為了解決尼羅河每逢夏天都會氾濫的問題興建亞斯文水壩。聯合國發起國際救援運動,花了將近20年時間,將兩座神殿以岩石切割方式上移200公尺重建,才使遺跡免遭淹沒。
3.
(2)氣候:
為傳統典型地中海氣候。夏天因副熱帶高壓帶的沉降氣流故乾燥,冬天來自大西洋的溫帶氣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為本區帶來豐富水氣。
(3)產業活動:
A.農牧業:
(A)雨季作物:冬季種大麥、小麥,在本區耕地中所占面積最大。
(B)耐旱樹木:如橄欖樹、無花果樹、軟木橡樹。突尼西亞橄欖油產量居世界第四位。
(C)灌溉作物:如葡萄、柑橘、蔬菜、花卉等。
B.礦業:
(A)石油:阿爾及利亞產地在撒哈拉區。
(B)磷灰石:摩洛哥最多,突尼西亞次之。
(C)鐵砂:阿爾及利亞的提比沙山。
(4)民族、語言、宗教:本區由於長期被阿拉伯帝國統治,均信仰伊斯蘭教。全區80%左右人口為阿拉伯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因為地緣關係,法語與英語使用廣泛。阿爾及利亞尚有柏柏爾人居住,語言為柏柏爾語,是沙漠地區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