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埃及的沙漠 埃及的沙漠

  埃及除了尼羅河及兩岸,其他就幾乎都是沙漠了,有尼羅河到紅海之間的東沙漠,有尼羅河西岸連接撒哈拉的西沙漠,也有西奈半島的礫漠。 這裡我指的當然是尼羅河西岸直到 Bahariya 綠洲這一帶的沙漠了, 其他的我不清楚也管不了。

 

  對我這曾經唸過地球科學的人來說,什麼白沙漠、黑沙漠、或是水晶山這三個景點就是撒哈拉沙漠巴哈利亞綠洲一帶同一地質構造下的不同地貌表現罷了

  

  地質構造

    非洲大陸為一塊古老的堅硬岩盤,迄今仍有約1/3地面為前寒武紀形成的結晶岩層露頭。這古老堅硬的非洲地盾,使地形不易受到造山運動的影響,所以非洲的地表少見摺曲和斷層山地多為單純的高原地形,也少見平原,僅有東非裂谷較為起伏。

 

    撒哈拉沙漠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約250萬年前。在約6500萬年前至200萬年前,該地區經歷了顯著的氣候變化,這些變化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沉積物的形成。這些沉積物記錄了古代的氣候和環境條件


  主要地層

    撒哈拉沙漠與其下的非洲地盾間,到底有多少層,我並不關心,只確定這裡曾經經歷過多次海進海退,如何得知? 從一張帝王谷開挖剖面可以看到,近地表的地層(由下而上) 包括了 白堊層、頁岩、石灰岩以及沖積物:

  
    堊層:     在海進時期(i.e., 北非為大海覆蓋)之大量生物骨骼遺骸沉積,成分為碳酸鈣 CaCO3, 與石灰岩相似成分但較為鬆散之構造;

    頁岩層:  在海退的地質時期,北非為湖泊(海水或淡水?),大量微細砂石沉積物甚至小如黏土沉積形成頁岩層;

    石灰岩層:在3500萬-5600萬年前,該地區再次被地中海覆蓋(直到亞斯文附近),並沉積了大量海相生物骨骼遺骸變成石灰岩(CaCO3);

    沖積層:   之後年代,氣候並不如今日之乾燥,由水成與風成作用,甚至是尼羅河洪水,帶來沖積物。

    ( 在埃及,偶而也能看到當地石灰岩中帶有貝類生物化石,更是曾在海底的明證。)

埃及的沙漠

    帝王谷附近地層剖面圖:  來自 Wikimedia  original author:Hotepibre 

 

  沙漠成因

    A. 副熱帶高壓帶乾熱的下沉氣流,壟罩整個非洲大陸北部陸地,乾熱面積廣大。
    B. 乾燥信風,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來自亞洲大陸方向,未攜海洋水氣,使北非更加乾燥。
    C. 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溫度降低且乾燥,故沙漠亦靠近西海岸。
    D. 非洲地勢單一,故緯度與風帶影響範圍極大,未被地形限制

    因為這些原因,撒哈拉沙漠規模有美國國土一般大。

 

  地理與地貌

    撒哈拉沙漠的地形特徵因為風化作用在不同地層而豐富多樣,包括:

    沙丘: 由風力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撒哈拉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

    岩漠與礫漠: 在某些地區,尤其是高原和山脈附近,岩石裸露或崩裂,形成岩漠或礫漠;

    乾涸河谷與露出岩盤:有證據顯示古早時期這裡雨量比目前更多,有時風化作用帶走覆蓋砂石,彰顯出曾經水力侵蝕的痕跡;

    綠洲:     沙漠地下含水層 (通常位於頁岩或黏土層之上) 露出地面,變成泉水,形成綠洲;目前則靠打井抽取地下水維持。

    白沙漠:  白堊層露出地面,經部分風化變成各種奇形怪狀,風化之砂粒較一班砂漠砂石更白;

    黑沙漠:  地殼局部活動導致基性火山熔岩自小錐形"山丘"流出覆蓋其上,冷卻形成薄玄武岩層,風化後四散,砂漠變成黑色;

    水晶山:  地熱作用將石頭融化 ( 記住: 地殼中含量最多為 SiO2 且本地多的是石灰岩 CacO3),融熔SiO2 及 CaCO3 若能入侵晶洞, 

       則有機會完整結晶為石英及方解石水晶,當露出地表時,就成為 "水晶山"

伊比利半島簡史 (回埃及15日目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烏賊哥 的頭像
    烏賊哥

    烏賊哥的部落格

    烏賊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