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澎在法國南部地中海岸,自古便是交通要衝。
【歷史地理】
納澎(Narbonne)位於朗格多胡西庸地區。過去曾經是繁榮的港市,但現在已經離地中海岸15公里遠(淤積)。大約跟卡爾卡頌相當,是奧德省(Aude )較大的城市,人口約5萬多人。
高盧時期納澎便已經建立社區。羅馬時期,該殖民屯墾區位於Via Domitia 圖密善大道上(從羅馬直達西班牙),因此,是通往阿基坦地區的門戶,也是前進土魯斯、波爾多、直達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凱薩 (Julius Caesar ) 安置10軍團老兵來此開發港口,以便取代時而歸附、時而叛變的馬賽。在中世紀,這裡也接納了很多猶太人,甚至還蓋有猶太學校。
但是到了14世紀,納澎便開始沒落。最主要的問題就是Aude 河造成淤積,使港口離海邊愈來愈遠。 16世紀時,當地居民決心建造運河,就是Canal de la Robine 羅賓運河,以便讓Aude 河跟地中海連結暢通,後來1776年時,還透過接駁運河Canal de Jonction 連結到南運河(中央運河) Canal du Midi。 於是南方的運河體系發揮整體作用,直到鐵路時代的來臨後,運河的航運功能再次被取代,納澎也轉變成觀光、貿易城市。
【景點】
Les hall de Narbonne 納澎室內市場
自古納澎因為地利之便,便是航運與貿易中心。 本室內市場是南方有名的肉類及其他交易市場。
(不知是那個年代的建築? 使用紅磚耶! 這是這次法國行首次看到鄉下有紅磚建築。)
這裡365天開放,每天7:00 am - 1:00 p.m., 共有70多個攤商。
Lapidaire 博物館 (Musee Lapidaire)
名稱怎麼翻譯讓我很頭疼! 索性不翻譯了。 就在室內市場的隔壁
建築物本身以前是 拉穆基耶聖母院(Notre Dame de Lamourguier)- 13世紀的本篤會修道院也是南方哥德式建築的"典範" 。 裡面陳列歐洲最多的 1,300 羅馬墓園的雕飾石塊 (後來被拿來裝飾城牆,19世紀才拆掉)。
有興趣,請參觀納澎觀光局3D展示:
http://www.narbonne-tourism.co.uk/organiser/having-fun/118609-musee-lapidaire
街景
天氣熱...小二正躲在陰影下面納涼,等待餐廳開張... garçon ... garçon? 希望不要被這家餐廳老闆看到這張照片,有人被炒魷魚?
Place des Quatre Fontaines 四泉廣場
這是一口本城歷史最悠久的井。
中古時代,這口井提供Bourg地區(Aude河右岸-今之羅賓以南)市民、工匠以及商人的飲水。該泉曾經消失,1970年代又依原樣重建。它就位在當年的製鞋街以及商人橋附近。
有人這樣形容,如果市政廣場是本城的心臟,那這口井當年就是提供納澎血液的地方。
17世紀的井,告示說屬於舊時的小麥廣場附近一間大宅所有
旁邊一張公告我左看右看 半天就是看不懂... 大致上是跟老舊社區重建有關之事。
(誰懂法文的告訴我一下,先謝了。)
羅賓運河附近
Pont des Marchands 商人橋
別看它破破舊舊,可是很有歷史的! 至少還是加蓋的橋呢。 商人往來運河兩岸穿梭其間因而得名。
左: 觀光旅遊局 右: 一間音樂教室,牆上貼著一位近代納澎詩人的詩- "Les Murs de la Ville" 歌頌城牆
運河風光與閘門
街景... 羅馬式古蹟真不少... 咦? 警察穿著也太休閒了吧?
市政廣場 Place de Hotel de Ville
也有叫它主教廣場的 (事實上同一回事啦,因為市政廳是主教宮的一部份)
建築物上面斗大的 Aux Dame de France 法國聖母 ... 是所謂"新巴洛克"建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產物。
中間這塊是鼎鼎大名的 Via Domitia
Via Domitia 古羅馬圖密善大道遺址
這是羅馬帝國在高盧地區所興建的第一條官道,從羅馬越過阿爾卑斯山,途經法國南部,路過納澎殖民地,一直通往西班牙。時間約在公元前118年。這條官道與另一條官道 Via Aquitania (阿基坦大道,經土魯斯、波爾多通往大西洋) 就在納澎附近銜接,所以本城在羅馬時代第位重要可見一斑。
有興趣更深入研究,請參看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a_Domitia
牆上是詳細的解說...
當初我們自由行經過此處,時間既緊湊也不知是何物,只是多年歐洲旅行經驗知道,這一定是重要文物,所以先拍照存證,回家再研究。Sure enough!
市政廳 Hotel de Ville
市政廳旁一口漂亮的古井
很棒的流動廁所。跟在西班牙看到的很像... 投幣後進入,使用完自動清潔吧?
縱容狗便要罰100歐元! 掌聲!
(台灣這十多年民來粹得很厲害,選舉掛帥,政府只敢討好人民拼命發錢,誰願意去執行"吃力不討好"的取締工作? 公園亂拉狗便、亂丟垃圾、甚至人隨處小便、亂放煙火,根本無人敢管,只會消極"勸導"。 連商人以香精謊稱天然發酵麵包、不實進口米冒充好米,都不敢重懲! 唉! 我要為這個處罰令按讚!)
市政廳後面便是主教宮 Palais de Archeveques
事實上,納澎大主教宮是由羅馬式老宮加上哥德式新宮殿而成。它的門面有三個十三、十四世紀建的方塔。自十九世紀以來,它的使用分為三大部分: 市政廳,藝術歷史博物館、以及考古博物館。所以,剛才的市政廳,事實上也屬於主教宮的一部分啦!
漂亮的門面。 山牆上有市徽(一把鑰匙...)。
考古博物館
藝術博物館內部陳設
主教花園及迴廊 Jardins de Archeveques et Cloitre
當然,肋拱扶壁告訴我們這是哥德式的建築。
Cathédrale de Sainte Just et Pastor 聖聚思及巴斯德大教堂
在19世紀與卡爾卡頌教區合併前,這裡一直是納澎地區主教座堂,這個位置在西元四世紀,就已經有個basilica,只是到了13世紀後,克雷芒4世(前納澎主教)當教宗時為了要彰顯"法蘭克王國的風格",基於政治考量變更為哥德式建築。據說,至今尚未整個完成?
時間太緊關係,沒有上去參觀
運河旁的餐廳。當地人很悠閒,旅客卻很匆忙啊!
羅賓運河 Canal du Robine
Les hall de Narbonne 室內市場
我超喜歡逛傳統市場,因為它是形形色色庶民文化的縮影。
從市場販賣的東西,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幾件事:
1. 法國人(歐洲人)沒有美國人那麼好命! 他們也吃肉質較差又多刺的烏魚,也會充分利用豬牛羊內臟入菜。美國人幾乎都吃魚排(看不見頭尾)、肉排。
2. 法國人食材來源較廣,兔肉、鰻魚、下雜小魚等,這些在美國超市都不易看到的。
3. 在這裡海鮮冷盤常見的生蠔、淡菜、角蝦,其實價格都不貴。
街景
看起來很舒服吧! 只是七月天氣太熱!
又是一個紀念一次大戰陣亡子弟紀念碑,就在運河旁!
【飲食餐點】
納澎海邊午餐
經度: E 2.994108 緯度: N 43.125031
街名: Rue des Caudeliers & Rue la Riviere
店名: Le Portanel, 11200 Saint-André-de-Roquelongue
這裡是在納澎南邊,靠在港灣裡面的小漁村,真的非常非常小。
餐廳老闆小時候的青梅竹馬照片,就大剌剌貼在小路上,看來還是地方聞人呢! 這種氣勢、這麼小的地方開餐廳,沒有幾把刷子,怎能存活?
咦? "雞腳凍"又入鏡了... 老婆說因為她身形佳很適合當照片的襯景。
第一次吃法國海鮮冷盤... 第一印象,嗯... 視覺勝過味覺。
廚師出的菜都先在烤箱烤過中保溫才出菜,夠水準。 左: 本地名產鰻魚,還不錯吃 右: 卡布奇諾魚湯
主廚很有信心地出來見客。事實也正如此(別看他衣服皺皺的,菜夠水準! 據說在巴黎名餐廳混過。)
內部陳設、裝飾,很溫馨可愛
小漁村位於內灣
左: 餐廳外觀 右: 看來鰻魚是這裡特產
狗狗妳們幸福嗎? 天天有鰻魚骨頭吃吧?! Oui?
告別前再看一眼吧。 她並不漂亮,可是氣氛卻讓人很放鬆。
【文化】
法國境內運河有好幾百條,因此,水路交通非常發達,對早年法國經濟大有幫助。今日,甚至有專門的旅遊書介紹"法國水上旅遊"呢。 這裡配合今日旅遊地點,我們只能重點介紹法國西南部相關的最重要三條運河: 中央運河(Canal du Midi)、加隆運河(Canal de Garonne )、以及羅賓運河(Canal de Robine)。
在法王路易十四時期(1662 AD), 一直懷著夢想要開鑿一條連接地中海與大西洋水道的貝濟耶(Beziers)地方稅吏 Pierre Riquet,說服大臣 Colbert,在大臣穿針引線下,終於讓國王路易十四贊同並批准了這項開鑿計畫。從西元1667年開工,12000人日以繼夜一鍬一鏟挖掘,費時十四年終於完成了一條243公里的人工運河,在土魯斯銜接加隆河,讓地中海與大西洋航行距離大幅縮短。 (這裡,我們不得不對西方人勇敢追求夢想用力鼓掌。)
1. 中央運河 (Midi Canal)
中央運河也叫南運河,anyway, 是法國南部一條連結加隆河與地中海的運河,透過與其他運河或河道接力,負起銜接地中海和大西洋間的使命。運河東起地中海港口城市賽特港(Sete,在Montpellier 西南),幾十公里後,大致沿著與奧德河(Aude)舊航道平行方向向西開挖,至土魯斯附近與加隆河相接。整個航運水系243公里長,涵蓋了船閘、溝渠、橋樑、隧道等328個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築。
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發達與進步,運河上的商業活動終於在1988年劃上休止符,留下的是讓觀光客感嘆連連的休閒活動,租船、遊河、騎單車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旅行方式。 如圖,綠色部分即為南運河。
2. 加隆運河(Canal de Garonne )
從土魯斯附近貼著加隆河一直到 Castets-en-Dorthe (波爾多西南約50公里),然後再透過加隆河出大西洋,加隆運河東接中央運河,連結了地中海與大西洋,讓航程縮減了將近3000公里遠。 運河本身就緊貼著加隆河開鑿,有時在左,有時在右。
一開始Pierre Riquet 的計畫是建造一條完整的"朗格多克運河"Canal Royal du Languedoc,就是目前的中央(南)運河加上加隆運河。但是因為當時建造凡爾賽宮以及戰爭費用,讓路易十四手頭吃緊,只得先完成南運河部份。200年來當地人也只好先暫時利用加隆河來銜接南運河。1828 到 1857年之間才陸陸續續施工加隆運河。 然而就在此時,一條從塞特港到波爾多的鐵路已經建造完工,運河逐漸遇到強勁的對手競爭。時至今日,也只有觀光、遊船休閒支撐著運河的生命。
讀者一開始一定跟我一樣,滿是疑惑: 既然都沿著加隆河開挖,為何不直接利用加隆河水道就好,還要另外開鑿運河呢?
哈哈,會思考是好事! Je pense, donc je suis.
我猜嘛...主要應該是水量控制問題,天然河道洪水季行船危險,枯水季行船易擱淺,人工水道有各種控制閥門,可以控制水量、深淺,行船較安全可靠。 那運河為何要沿著河流開挖呢? 主要原因就是就近取得水源容易。 運河較河流窄小得多,透過閥門控制水流,不管洪水枯水,只要還能取得水源,總是能維持運河一定的水位,安全便利兩相宜。
3. 羅賓運河(Canal de Robine)
這條32公里長的運河,連結Aude河舊水道,經過納澎,一直通道地中海邊聖路西亞島(St. Lucia)的新港(Port-la-Nouvelle)。興建此運河的原因,不外是看到17世紀南運河的成功,希望將納澎有連結到該經濟區域,因此在1686年決定興建。 別小看這小小的運河,他也被列入世界遺產。
【住宿】
無
【烏賊哥有話說】
1. 時間短了些(表示還頗有點看頭啦)
2. Le Portanel 餐廳景觀、氣氛、手藝不錯,老闆廚師也很熱情地跟顧客哈拉、合照,雖然語言不通。 老闆嘰嘰喳喳抓著我們,用法文強力推薦"某件東西",聽了好久,也猜了很久,才猜出來是某某樂團演唱會啦 (幸好concert 這個字英文法文都一樣)。 只是小弟從來不是演唱會咖,恕不能去巴黎捧場啦。
3. 路易十四雖然號稱法國全盛時期,但我們已經看到他有兩個嚴重的失策:
其一,尼姆篇提到路易十四廢除"南特詔書",幾十萬新教徒技術工恐慌離開法國,是法國的重大損失。
其二,好大喜功先蓋凡爾賽宮,把加隆運河擱置,以至於200年後加隆運河蓋好已經時不我予無太大用處,錯失擴大法國國力領先的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