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13日: 克羅埃西亞 札達爾
【地理歷史】
札達爾(Zadar)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位於海岸的中點,是札達爾縣和北達爾馬齊亞地區的行政中心,位於亞得里亞海沿岸,威尼斯近郊的港口城市,曾是達爾馬齊亞王國的首都。札達爾與其他島嶼原被一條狹長的札達爾海峽隔開,老城所在角落原本有條護城河與陸地分開,後被填平。札達爾港位於島上東北邊,寬闊而港口設施完善。它也是天主教札達爾教區的中心。
札達爾的歷史,和其它該地區城是類似,都歷經羅馬、拜占庭、威尼斯、奧匈、義大利、以及南斯拉夫時期,今屬克羅埃西亞。產業有魚類加工、紡織、製革等。除了遊艇碼頭、城市光廊、海風琴,城市還有考古博物館、海生館等,以及不少中世紀教堂和羅馬建築遺跡。
【地圖】
上圖: 從札達爾到科托爾這一段海岸地區,稱為 Dalmatia 達爾馬齊亞地區
有人思考過嗎? 為何整個海岸島嶼以及Dinaric 阿爾卑斯山脈,都是同一方向(西北-東南)排列?
難道只是巧合、偶然? 還是上帝的安排?
(提示: Foreland basin 陸前盆地 & breccia 角礫岩的出現 ... )
上圖: 本城在一半島上,東面與陸地相接,原本四面都有堅固城牆,連盛極一時的鄂圖曼土耳其都不曾攻下
上圖: 現存城門在東邊,東面的城牆仍保留下來
上圖: 本城詳細地圖,藍色那條是主要道路 Siroka 街
(城市光廊以及賞夕陽景點在本圖右下角)
【景點】
下圖: 從十六湖國家公園往西南到札達爾一路上風景都不錯
【度假海港】
下圖: 萬噸郵輪 & 城市光廊
城市光廊是用太陽能儲能使夜間發出各種美麗光線
下圖: 賞夕陽雅座 & 海管風琴
上圖: 這些階梯據說是賞夕陽最好的位置,附近有埋設"海管風琴",隨著浪打來,能發出5個8度音(共七和絃)
可憐的本團三對新人! 光聽這些浪漫事卻看不見聽不到,只能純想像... 有點望梅止渴的感覺
下圖: 本市市徽
進入歷史區
【羅馬廣場與附近】
上圖: 羅馬廣場上為一個廢棄的古羅馬廣場 (Roman Forum),意思就是這裡有古羅馬建築群 (神廟、basillica 等等)
【聖瑪莉修道院與教堂藝術博物館】
下圖: 羅馬廣場旁的聖瑪莉修道院,據說是一位札達爾貴族婦女在西元1091年所建,算是仿羅馬建築風格(塔樓較明顯),裡面陳列宗教藝術與文物。
上圖: 屋頂還是半圓桶型,有段期間的教堂造型搞得很像棺材... 塔樓開窗為圓拱,仿羅馬特徵。
【聖多那特教堂】
上圖: 羅馬廣場的另一邊,出現一個圓筒形龐然大物,為主教Donat所建造。
她的建材,都是以羅馬廣場上神廟的建材為主(也就是這地區的石灰岩)。 只是1797年以後就作廢,一開始做為軍火庫,後來發現音效極佳,於是今天變成夏天辦音樂會的場地。
Action 旅遊書說她是9世紀的拜占庭造形,明顯誤植! 但台灣部落抄客也照抄不誤? 至少,告訴我哪邊有"拜占庭"的特徵吧?
NO! 其實它外觀很明顯為仿羅馬式,除了到處是圓拱、筒形、厚重、還有"blind arches",仿羅馬特徵很明顯, 怎麼會認不得呢?
(什麼是仿羅馬建築? 下方的文化專欄,做了些淺顯介紹)
上圖: 旁邊的塔樓每層的開窗方式都不太一樣,但是基本上都是圓拱形。
(請參看底下文化專欄)
下圖: 在導覽的慫恿下,本團上去獻唱兩曲,尤其以多明哥(Domingo)的弟弟 (Sabado) 最受現場奧地利觀眾的好評。
下圖: 教堂內部
上面右下圖是一個巧妙隔出來的空間(在上層),叫 Women's Gallery. 部份屋頂還用木造。
【羞恥之柱】
下圖: 羞恥之柱是以前用來公開懲罰犯人的地方,將犯人綁在上面處罰
上圖: 旁邊仍是一堆羅馬廣場的遺跡
【聖安娜史塔西教堂】
上圖: 是一座仿羅馬式教堂,達爾馬齊亞地區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
聖安娜史塔西教堂建於12-13世紀,為一三殿式建築,東西兩邊各有一半圓壁龕,保留著13世紀的壁畫。 裡面還有一石棺,放的就是聖安娜史塔西亞的遺骸。 旁有一鐘塔,也是仿羅馬式建築。
本教堂守護神原本是聖彼得,但在 Donatus 當主教時,將聖安娜史塔西亞石棺委託放於此,並將守護神改為她。
不該知道聖安娜史塔西亞何人也嗎? 今塞爾維亞地方人,為羅馬公民,只知道在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時期遭迫害殉道而死,生平不詳。
上圖: 花窗、身長不成比例雕像、內縮圓拱門、圓拱裝飾,這是"仿羅馬建築"
一個熱鬧的主要大街街頭少不了藝人表演 ...
上圖: 有元無元 羞鳩來作廢 猴搭啦...
【街頭】
上圖: 記得他們演唱的是西班牙歌曲 cielito lindo ...
"Ay, ay, ay, ay, Canta y no llores, Porque cantando se alegran, cielito lindo, los corazones ... "
(OS: 很巧,晚上吃飯時演唱的又是西班牙民謠為主,不知這裡跟西班牙啥淵源? 只是巧合?)
【人民廣場】
上圖: 在這兒解散,自由活動
【市集】
【Land Gate 城門】
上圖: 到了海邊就是城門,這個叫 Land Gate, 還有 Sea Gate 等。
這是在威尼斯統治時期所建,中間為一圓拱門,上有一頭聖馬可獅子(威尼斯的守護神),腳底下壓著一本聖經(開著表示和平)。 其下面有個本城守護神的騎馬浮雕。 兩邊則為 Coat of arms,以及門上的銘文。
(上圖取自網路 僅供參考)
【Siroka 街景】
我們買了一些風景明信片... 好像克國大部分的小店或多或少可以試一試討價還價...
下圖: 走回大郵輪附近看到不知名的小教堂
上圖: 小教堂內部
下圖: 還有些年代較新的塔樓、雕像,無法一一去追蹤啦
【文化專欄】
仿羅馬建築 Romanesque style
年代: 西元10- 12世紀 (哥德式建築之前)
時代背景:
西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後,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都市人口外移,大教堂需求減少,石匠工藝衰退。等到朝聖熱潮興起,以及查理曼大帝力圖恢復羅馬帝國之榮光以對抗回教等之威脅,大型教堂等建築之需求再度恢復。教皇的宗教地位在人民精神上蔚為一股團結各地之力量,於是教會、修道院大量興建,進而導致新的藝術形式出現。
建材: 多採用當地石材 (而非古羅馬之磚造)
特色: 厚重、永恆、圓拱
石造拱頂取代原來之木造拱頂 (古羅馬時為磚造拱頂)
交叉拱頂逐漸取代原來半圓筒型拱頂 (早期還是有筒形拱頂)
仿羅馬建築並沒有標準型式,而是充滿各地方色彩的建築。Layout大體上還是以拉丁十字為主(Basillica)。
教堂大殿改成圓拱頂後,為了支撐圓拱頂的石材重量必須將壁體加厚,因此這時代建築中,少有窗戶或開口處,主要是為了能夠支撐石造天井的重量。
在羅馬圓拱的概念下,演變出很多種變化:
圓拱窗、圓拱裝飾、開始出現玫瑰窗等等
我們來看一些範例吧:
義大利比薩教堂、斜塔: 幾乎所的裝飾都是圓拱
義大利米蘭某教堂,這是開始使用交叉拱頂的里程碑(抱歉看不到大殿拱頂)。大量使用滴水拱-倫巴底式樣裝飾(近屋頂連續圓拱)
札達爾安納史塔西教堂
=> 退縮圓拱門、玫瑰花窗、門口身長不成比例的人像雕飾。 立面上方 倫巴底式樣(Lombardic Band) 的 " blind arches " (無功能圓拱柱)裝飾,都是仿羅馬式證據
札達爾 聖多納特教堂旁之塔樓
=> 2樓是 blind arches (無功能的裝飾用圓拱柱、圓拱門), 3樓是正常圓拱開窗, 4、5樓是雙拱(double arch)包在圍繞拱(encompassing arch)中
3、4、5樓頂都有滴水拱 (dripping arches) 這種倫巴底樣式(Lombardic band)裝飾 (連續小圓拱)
=> 整個塔樓裝飾都是圓拱型
【飲食餐點】
無
【烏賊哥有話說】
有人在這過夜嗎? 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