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EO_IMG_IMG_9383nEO_IMG_IMG_9377nEO_IMG_IMG_9389

 France-02  巴黎羅浮宮: 法國

 

Louvre Plan 2   

(修改自羅浮宮官網)

 

羅浮宮歷史:

 
        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是世界著名博物館,館藏之多令人咋舌,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類別。當然也包括羅浮宮鎮店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勝利女神和米羅的維納斯雕像。

 

        博物館的歷史可溯至1190年時國王菲力普二世"奧古斯都"(Philippe Auguste)興建做為防禦城堡使用,邊長約90米,四周有護城河,面積比今日羅浮宮小很多,只是,當初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只是用來存放王家寶器。1360年時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中的西堤島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了近來居住,但之後的法國國王又再度搬出羅浮宮。

 

        15世紀中方斯華一世成為第二位入住羅浮宮的法國國王,他命令建築師皮耶。樂高(Pierre Lescot)為羅浮宮設計門面,是巴黎最早的文藝復興式建築。1546年至1559年完成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之後,工程停了好陣子,直到波旁王朝亨利四世時、路易十三以及路易十四,羅浮皇宮各處建築才又陸續施工。羅浮皇宮做為權力中心,前後約有兩百年,到了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皇宮後,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 。 法國大革命時,開始將羅浮宮變成博物館。     

 

 Plan_louvre1_svg

羅浮宮格局平面圖。 (取自 Wiki )

 

羅浮宮內部:

 

   到處是畫作與雕塑。

 nEO_IMG_IMG_9344

nEO_IMG_IMG_9405

 

羅浮宮繪畫:

 

        畫廊分布在1F 與 2 F (參考:  http://www.louvre.fr/en/plan)

  

        想知道某類法國畫作放在那裡?  請參閱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French_paintings_in_the_Louvre

 

所有畫廊的屋頂都採用"流明"設計,採光甚佳。

 

 nEO_IMG_IMG_9410

 

我對美術(繪畫、雕塑)不太在行,無法依門派分類。

所以,此處姑且按照歷史時間畫分順序吧。

 

【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前】

 

寶座上的聖母 (La Vierge et l’Enfant en majesté, 1270, Italy)

by 奇馬布 (Cimabue)  (1240 - 1302)

 

       義大利佛羅倫斯最早的畫家之一。 原為鑲嵌畫匠,相傳為喬托的老師。作品具有拜占庭繪畫末期風格,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具有前奏的意義。

 

      從拜占庭以來,無數畫家重複處理的寶座上的聖母,直到中世紀末期,似乎開始有點突破,在奇馬布的畫上開始變得柔和,我們可以感覺到柔軟的衣褶的波動,不再像過去那樣嚴肅。

 

IMG_5791.JPG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所謂文藝復興就是從以神為本回歸以人為本的世界。

 

波帝伽利 (Botticelli)  (1445 - 1510) 

 

維納斯和三女神贈少女禮物 (Vénus et les Grâces offrant des présents à une jeune fille)

 nEO_IMG_IMG_9342

 

波帝伽利 1483年義大利的畫作。 波帝伽利擅長宗教畫,及以神話、歷史為題材的寓意畫,兼有詩意和世俗氣習。

 

       從波帝伽利開始,西洋藝術史藝術家已把創作焦點從聖母的轉移到世俗,從神轉到人。光看這些穿著光鮮活色彩姿態潑的美女,讓人頓時感覺開朗,脫離神權時代的沉重感覺。波帝伽利另一幅著名的畫作是,"維納斯的誕生"。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 - 1519 )

 

        達文西是近代工認的天才,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家、科學家、還是工程師。他不迷信教條,認為藝術應該體驗人生經驗。代表作有"最後的晚餐"、 "蒙娜麗莎"(Mona Lisa)等等。

 

   達文西觀察獨到,體會物體遠近與輪廓清晰模糊之關係,也發現大氣懸浮物質影響視覺效應,因此,色彩會隨距離而變化,遠山看起來就帶著藍 色,山脈的輪廓變得模糊,霧中的風景隨著不定的空氣而若隱若現。達文西能運用明暗法和顏色的漸變,使人物從背景中凸顯出來。

 

 蒙娜麗莎的微笑

nEO_IMG_IMG_9383

 

        十五世紀之前,受到錢幣側面肖像影響,義大利肖像畫幾乎都是畫側面,但人們漸漸對這種呆版感到不耐,尤其是有錢人。 據說蒙娜麗莎是佛羅倫斯商人喬康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第二位妻子,在她 24 歲時為她繪製了這幅畫像,因此,畫像有時又稱為喬康多(La Gioconda)

 

        "蒙娜麗莎"描繪手法是"自然主義"的先驅,因此在繪畫史上有重要地位。達文 西將透明油彩層層塗上,使底層輪廓線漸模糊,讓人物柔和起來。蒙娜麗莎嘴唇的輪廓不清晰,因此,嘴角笑容總是顯得神秘。 她既沒有睫毛,也沒有眉毛,因當時佛羅倫斯流行剃眉。眼神倒是很有神,宛若正在注視著你。

 

       "蒙娜麗莎"畫作曾經被竊,因此戒備特別森嚴。

 

nEO_IMG_IMG_9385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微笑"這間畫室,永遠永遠永遠都聚集很多遊客。想好好拍張照都有點難。

 

 

聖母、聖子與聖安娜 (La Vierge, l’Enfant Jésus et Sainte Anne, 十五世紀,Italy)

 by 達文西

 nEO_IMG_IMG_9366

 

       畫中,聖安娜望著女兒,聖母摟著小耶穌,小耶穌抱著羔羊(暗指將為世人代罪被釘在十字架上)。小耶穌回身看著聖母。氣氛安詳而寧靜。

 

La belle ferronnière (據說是達文西作品)

IMG_5811.JPG

 

 

提香 (Tiziano Vecellio)(1485 ~ 1576)

 

        提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喬凡尼貝里尼的學生。青年時期繼承威尼斯派的繪畫藝術,把油畫的色彩、造型和筆觸的運用推進到新的境界。他的畫作,沒有虛偽做作,表現出對世界開放的觀察。

 

Man with a Glove, Titian (提香), 1590

nEO_IMG_IMG_9387

 提香法文是 Tiziano

 

 

 加納的婚禮 (Les noces de Cana, 1562-1563,  Italy)

 by Paolo Veronese (1528 – 1588)

 

       這幅加納的婚禮和蒙娜麗莎共處一室,描寫耶穌在婚禮上變水為酒的故事,暗示他們喝的是耶穌的鮮血,他將為世人受難,Veronese 是運用色彩的大師,後來影響法國的浪漫派、印象派。

 

      這幅畫原掛在威尼斯一所本篤會修院的餐廳內,是一幅巨大的油畫。畫正中央(穿紅藍衣服者)是耶穌基督,身邊著黑色頭巾的是聖母。其他近百人都各做各事,呈現歡愉氣氛。新郎新娘在左下角靠邊站著。

 

       Veronese 借婚禮帶出宗教故事,描繪耶穌的第一個神蹟: 將水變酒。婚禮接近尾聲時,酒已不夠,聖母請耶穌幫忙解決主人家的困境。耶穌勉為其難第一次展示神蹟,將水變成酒。下圖穿白色衣服的人正在狐疑那來這麼好的酒,究竟原先藏在那裡呢?左邊綠衣的婚禮總管還跑到主子面前,問他為什麼要將好酒藏起來---聖經故事。

 

nEO_IMG_IMG_9375 nEO_IMG_IMG_9377

 

 【巴洛克時期】

 

 

【新古典時期】

 

 拿破崙加冕圖 (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by 大衛 (David Jacques-Lous ,  1748-1825)

 

       大衛當時是拿破崙御用畫家,筆下畫出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為約瑟芬加冕為法國皇后的儀式。

nEO_IMG_IMG_9393

 

  nEO_IMG_IMG_9402

 

nEO_IMG_IMG_9401

 

 近照。拿破崙為妻子加冕,其身後是教皇。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by Jacques-Louis David, 1799

nEO_IMG_IMG_9399

 

        故事遠因為羅馬建城後,雖然他們一直歡迎外地人到此生活、貿易經商,但是羅馬人一直苦於人口不多,羅慕路思(Romulus)為了讓城市快速興旺,招來販夫走卒、工匠、流浪漢,這些人出身不好,因此,仍得不到女人青睞,造成傳宗接代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慕路思使出奸計,藉口舉辦海神節,邀請附近意大利中部沙賓人(the Sabines)人來作客,酒酣耳熱之際,這些羅馬無賴便衝出來趕走沙賓男人,搶奪沙賓人婦女,納為己有,就是著名的典故 "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上面這幅著名的畫作內容故事為:  羅馬無賴在Romulus(右,持標槍者)領導下搶了沙賓人婦女後, 沙賓國王Titus Tatius(左,持盾牌短劍者)憤而率兵來攻打羅馬,這些被劫婦女,此時早已"綠葉成蔭"、"生米煮成熟飯",帶著滿地爬行的孩子,無奈地變成丈夫(羅馬人)與父兄(沙賓人)中間的"夾心餅乾"。   畫中 Hersilia 介入丈夫Romulus 與父親Titus Tatius 之間,阻止互相廝殺,最終兩方和解,共同成為國王。

 

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 ~ 1867)

       是法國歷史畫、人像畫及風俗畫家,反對浪漫主義,被視為是新古典主義的先鋒。安格爾對藝術有濃厚興趣,西元 1791 年進入土魯斯學院,1797 年到巴黎入大衛(David)門下。

     nEO_IMG_IMG_9397

   安格爾師傅David 的作品:  Portrait of Madame Récamier 

 

       安格爾在1806 年前往義大利遊歷,1824 年返回巴黎時已成為名畫家。他的風格很少改變,極力追求犀利精確的圖像、蜿蜒的曲線,特別是高超的描繪能力,逝世於 1867年。

 

  他後半生從事藝術教學,重視美學,強調線條甚於色彩。主要的作品包括古典主義手法描寫希臘及古羅馬風景、法國中世紀歷史、及中東主題的風俗畫,和傳統的拉斐爾式宗教畫。浴女 (La baigneuse) 以及 後宮(Une Odalisque)是其最著名的畫作。

 

後宮(Une Odalisque) 

nEO_IMG_IMG_9389

 

Une Odalisque, a concubine  (後宮的意思),1814年的油畫。 側臥回顧的姿勢,不今讓人想起他師父David 的畫作 "Récamier夫人肖像"。

 

事實上當年展出時,此畫作被批評得很慘,主要是抨擊身材比例不對: 四肢太過修長,會讓人聯想起另一幅畫作 "長頸聖母"等等。 (其實,別太挑替。如同我們不會去嫌棄NBA雷帝 Kevin Durant 手長過膝吧!?)

 

這張畫曾出現在我們中學的美術課本上,自然而然成為當年青春期男生最熟悉的作品, (嗯~ 當年還沒有什麼AV等等)。

 

 

【浪漫主義時期】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 ~ 1863)

 

        德拉克洛瓦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大師,崇拜傑利柯並受其影響。他捨棄十九世紀初期流行的古典題材,反而是早年他在英國時的英國畫風、色彩、新技法吸引了他,特別是風景畫及中世紀軼聞逸事相關繪畫。

  後來的北非之旅,讓他加入了阿拉伯人、猶太人的生活、動物、希土戰爭典故,都成為他的題材。1830 年代以後,描繪戰爭、狩獵、動物搏鬥等題材,以及蕭邦等肖像畫也漸入其畫作範圍。

 

自由女神領導人民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1830, France)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故事內容是描寫法國國王查理十世於1830年7月25日,頒布聖克盧法令(Ordinances of St. Cloud)宣佈限制出版自由、解散新選出的國會、並舉行通過新的選舉法,令該年九月新選舉中園本四分之三的合資格選民(大部份為中產階級)失去投票資格,引發七月革命。

 

 

       上圖: "自由女神"領導法國人民反抗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革命後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繼承王位,至少進行了局部的政治改革。

 

        專家說:  露胸的女人代表"自由",拿著象徵共和的法國三色國旗。在她右邊揮動雙槍穿著學生校服的是學生,最左邊是拿刀的是工人,Delacroix自己也上鏡,扮演露胸女人左邊拿長槍戴高帽的那位(其實上當時他根本不在埸)。這張宣傳油畫作品當時被政府高價買下,藏了起來。

 

 

Portrait of Christine  Boyer   

by Antoine-Jean Gros (1771 – 1835)

nEO_IMG_IMG_9395

 

roi de naple (拿波里國王)

by Baron Antoine-Jean Gros

IMG_5852.JPG

 

Bonaparte Visits the Plague Stricken in Jaffa  

油畫 1804 by  Antonie-Jean Gros

IMG_5854.JPG

繪畫故事內容是拿破崙在遠征敘利亞時,下令毒死50多名感染瘟疫無藥可醫士兵(殘忍但是也別無選擇?)

 

Death of Sardanapalus, 1827

by 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

  nEO_IMG_IMG_9419

Nineveh in Assyria國王 Sardanapalus 的軍隊戰敗,獲知消息知道自己將死,於是命令隨從殺死所有嬪妃

 

 

The Raft of the Medusa  by Théodore Géricault

 

傑里哥 (Géricault) 的梅杜莎木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1819, France)

 

一個法國的真實船難新聞,法國政府眼睜睜看著漂流的人,一個個的死亡,而不去救援,自由主義者傑里哥,藉由這幅畫來反對不顧民間疾苦的復辟王室,木筏上垂死的人如英雄般壯烈。

 

nEO_IMG_IMG_9414

 

 

 Napoleon crossing Alps

 by Paul Delaroche (1797 –  1856 )

IMG_5862.JPG

Delaroche 的學生中包括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米勒。

 

IMG_5863.JPG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at the Coronation of King Charles

by Ingres, Jean Auguste Dominique (1780-1867)

IMG_5864.JPG    

 

 

其他畫作

 

 nEO_IMG_IMG_9403

 

IMG_5844.JPG IMG_5846.JPG

nEO_IMG_IMG_9354 nEO_IMG_IMG_9372

 

 nEO_IMG_IMG_9347

 耶穌誕生,三博士帶黃金沒藥沉香來賀

 

IMG_5795.JPG IMG_5798.JPG

IMG_5801.JPG IMG_5807.JPG

IMG_5810.JPG nEO_IMG_IMG_9424

IMG_5819.JPG IMG_5820.JPG

IMG_5829.JPG IMG_5831.JPG

 

REturn sign  (回到法國旅遊目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烏賊哥 的頭像
    烏賊哥

    烏賊哥的部落格

    烏賊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