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納澎前往卡爾卡森,夜宿土魯斯。
【歷史地理】
目前全歐洲現存最大的城堡就是卡爾卡頌城堡(La Cite)。這座中古世紀古羅馬城堡,最大的特色是擁有雙重城牆。這座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堡,靠近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與地中海,每年吸引300萬人潮參觀。城牆全長約3公里,共有52座塔樓,護城河以及城市水源的水來自奧德河(Aude),以及後來路易十四時期興建的南運河(Canal de Midi)。 過去,羊毛紡織業成為主要的經濟活動,現在則為觀光業。
跟其他南部城市類似,西元前6世紀時,這裡也是塞爾提克人(Celtics)生活區域,到了西元前1世紀,羅馬軍隊跨越山界,在此用木柵和土塊開始興建碉堡。5世紀時,西哥德族人進入本區域,在目前大教堂所在地蓋了羅馬式的教堂,接著是法蘭克人不斷企圖奪取此地。8世紀時一度被薩拉森回教徒佔領,但30多年後又被"矮子"丕平國王(註:他廢墨洛溫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是著名查理曼大帝的父親)趕走。到了12世紀,貝濟耶子爵埃芒加德夫人(Ermengarde),拿下本城。Trencavel 家族統治本城100多年,並在城堡西邊蓋了"伯爵城堡(就是內城)",內有城牆、護城河,可謂是城中城,是昔日的軍事核心。
但是在1209年時,當時城主同情並收容信奉Cathars (純淨教派,請參看後面文化主題)的難民,以致遭到天主教十字軍的攻擊。十字軍包圍本城並切斷水源,卡爾卡頌城投降,全城居民連同難民都一絲不掛地被迫驅離城堡,他們獲准在奧德河(Aude)的對岸居住,但不得有任何防衛設施,後來這地區逐漸發展為 "Bastide de Saint Louis"。 隨後,1247年,跟許多封建諸侯命運一樣,卡爾卡頌城的統治權也回歸法國國王。
卡爾卡頌在英法百年戰爭中並未受到攻擊,而法國宗教戰爭中曾二度被雨格諾教派(新教徒)試圖攻佔,但都被擊退。1659年,庇里牛斯條約中西班牙將邊境的胡西庸省割讓給法國,卡爾卡松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才逐漸消失。法國大革命後,卡爾卡頌被從戰略碉堡名單中剔除,城牆被拆,淪為"採石場",幸賴 J P Cros Mayrevieille 奔走呼籲才得以保存城牆。
在古代政治宗教同等重要,所以城裡另一個重點當然就是聖納傑荷大教堂(Cathedrale St.-Nazaire)。這座哥德羅馬混合式建築教堂內,南北有兩扇大玫瑰花窗,屬於13、14世紀哥德時期原作。
【景點】
上: 卡爾卡頌城 (Google 3D圖)
上: 遊客須從東邊納澎涅城門(Narbonnaise)進入卡爾卡頌城堡, 這也是本城唯一一個大到可以讓馬車出入的門。
圖: 城外東面不遠有處"泉水",大家在此又喝又洗的 ...
哇! 往"泉水"上方看,水的來源好像 @#$%&* ... 白種人的腸胃這時候表現比印度人更勇猛。
SVM CARCAS 卡爾卡頌夫人
納澎涅城門的外牆之外,有個顯著的人頭雕像,長得富態又挺著兩顆人間"胸器"。我立刻浮現兩個疑問:
1. 她是誰? 2. 為何立個雕像在城牆外面? (導遊Eric 說了第一部份,剩下的自己找答案吧?)
1. 她是卡爾卡頌夫人:
傳說當年西哥德人(一說薩拉森人)在此遭(法蘭克人)查理曼大帝圍城5年,飢餓難耐,丈夫戰死的卡爾卡頌夫人出策退敵。將城內僅存食物像餵神豬似地塞進豬肚內,故意不小心讓豬從城牆上摔落敵軍陣前,吃飽喝足的豬讓查理曼大帝因而洩氣,打消繼續圍城念頭轉而退兵,讓全城人民免去兵災厄運。
稍後市區紀念品店會看到一些跟"豬與卡爾卡頌"有關的商品,所以,應該是"確實有此傳說"。
2. 為何立個雕像在城牆外面?
注意雕像下方有 "SVM CARCAS" 拉丁文字樣銘文。 CARCAS 是卡爾卡頌城自無疑義, "SVM" 保證你google查不到這個字
(Support Vector Machine? 不是啦! 那是我們搞Data Mining 的一種方法,與此無關)。
解讀中世紀歐洲文化,記住一件事: 早期拉丁文U、V、W都通寫為 V,後來才一分為三的。 所以,將SVM 改回 SUM,就是第一人稱的Be動詞 "I am"的意思。 (註: 拉丁文應和西班牙文類似,動詞隨主詞"變位",因此可以省略主詞 ,故而 "(Ego) Sum Carcas" (拉丁文) = "(Yo) Soy carcas" (西班牙文: 注意西文國名大寫,人民名稱小寫) = "I am Carcarssonne(英文)" = "老娘就是卡爾卡頌"。
何須在城牆外面立碑? 給誰看? 我們對比本城另一重要貢獻人物 J P Cros Mayrevieille 的雕像,被安置在城內哦!
因為1209年時,南歐信奉"Catharism"純淨教派的人數眾多,當時卡爾卡頌城主 Raymond-Roger Trencavel 同情並收容難民,但既得利益的天主教宗Innocent III 受到此新教派茁壯的威脅,竟號召下令組織十字軍(Cathar Crusade )剿滅。他們先在"貝濟耶"Bezier 屠城,殺光了不投降的1萬5千居民與教徒。接著包圍卡爾卡頌,將投降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少,全部赤裸裸一絲不掛地趕出城去... 沒想到這一批人被驅逐出去後,在奧得河(Aude)的對岸(註: 本城西邊)自立門戶(今日稱為 Bastide de Saint Louis),後來新城區逐漸發展,愈來愈坐大。
16世紀時,舊城居民建了這個雕像,想必就是為了請出著名的卡爾卡頌夫人"代言",告訴往來的商旅訪客,這裡才是正宗的"卡爾卡頌"城,人客啊,別走錯哦 ,vale?
雕像下方黑色石頭告示則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正字標記。
(不過,悄悄告訴您: 根據正史,這些"傳說"故事如以肥豬退敵等,很多都不屬實,不必太認真,反正就是民間的附會穿鑿吧。跟很多宗教一樣,當很多人打從心裡相信不疑,那神明就確實存在了。)
進城
外城牆一座本城守護聖母雕像,不知會不會也保佑敵軍?
城門隨時可以拉起來"阻隔敵人",當然也能"謝絕參觀"
雙牆之間
外牆(左)兩座塔分別是 (由遠而近) Tour de la Vade 以及 Tour de la Peyre
事實上,52個塔樓,每一個都有名字,怕讀者煩,沒必要就不提了。
城牆很明顯有磚有石、有大有小,種種不同材質、不同工法,不知是否後來修復的,還是原來就這樣? (待查)
根據國外中世紀戰爭圖鑑,以及內城"伯爵城堡"中的解說照片,投石車好像都是佈置在內外牆之間來運作。
考考你! 為何呢?
(提示: 內城比外城還高)
城門與日晷?
城內商家
卡爾卡頌城牆救世主 J P Cros Mayrevieille
法國大革命後,卡爾卡頌失去戰略價值,被從國家戰略碉堡名單中剔除,城牆被拆,淪為"採石場"原料。幸虧有Mayrevieille大聲疾呼,四處奔走,請求戰爭部保留城牆。否則今天我們就看不到這個中世紀的遺跡了。因此, 這個廣場建了他的雕像緬懷他。
從入口要往城中城(內城),會經過一寫商業區。
Place de Chateau 城堡廣場
商店眾多好熱鬧,愈古老的房子愈有風味。
Barbican 甕城
Barbican 是一種擋在內城主要入口的"外門",透過 "neck" 連接到主城門口。概念有點像電腦系統的"防火牆",這裡設計是半圓形。
但是進入16世紀後,攻城技術日漸精進,barbican 漸漸失去其功用。
Barbican 內部。後面尖塔是內城的一部份,中間以neck 橋梁連繫。
伯爵城堡(Chateau Comtal) (城中城、內城)
內城四周有護城河,進內城要經過橋(neck),Pinte tower 高30公尺,是全城最高的建築,扼住進入內城之咽喉。
但請注意整個內城所在之處本來就地勢偏高,所以不幸的是護城河經常都是沒水狀態的。 當年十字軍就是切斷水源,讓卡爾卡頌不戰而降。
內城入口設計剖面圖 ( 網路借來的圖... 據說來自內城展示廳)
真不敢相信我們當初竟然沒進去內城,是因為另外要門票,還是時間的關係? 因為很多很多解說、展示都在裡面耶。我們在歐洲參觀了無數的城堡,都是聽導覽一張嘴,但在卡爾卡頌這裡對於城堡構造、設計的解說是我所經歷中最完整最詳細的,對我個人來說,沒進內城瞭解歐洲中世紀文化遺產,真是一大損失。
無奈,借了幾張照片,稍為介紹一下內城長的模樣。
內城廣場。木頭交叉圍籬是讓弓箭手躲藏防護之用。
內城城牆上。
對於中古文物有求知慾的朋友,有時間的話,強烈建議進去內城參觀,裡面有絕佳古代城牆的知識展示。
往教堂方向走,也是到處商家
Eglise de Saint Nazaire 聖納傑荷大教堂
(6th-14th century) 公元六世紀最初由西哥德人所建。
一開始是羅馬式,漸漸加上哥德式的唱詩班、彩繪玻璃等哥德式的建築風。所以,目前是哥德羅馬混搭風。
Hotel de la Cite
領隊Eric帶我們進入五星級的飯店,除了入內"灑水"外,是個"秘密景點" (在這裡,值得為Eric喝采)。
這裡景觀超好! 從飯店往內城方向望去,最靠近的是 Tour de la Justice (正義塔),遠方是方形的 Tour Pinte au Fond.
城外景觀。
突然間,在"鼎泰豐"吃飯的我,很想去"高記"看看" 在奧德河對岸自立門戶"的卡爾卡頌人( the
Bastide Saint-Louis)生活如何...
上: 遇到小朋友戶外教學
上: 真是不賴的五星飯店
又是小朋友... 右邊那個,不是說你啦!
回到城門口附近
內城牆右手邊(入口北方)的厚重塔樓,叫 Tour de la Tresau,高盧羅馬式的建築物。注意它有煙囪、有大窗戶,很奇怪吧!
連接天橋
可愛的小朋友。
上右: 主啊,我再也不敢了!
上面右圖,秉著信念,相信這身打扮必有其涵義,小弟特地花了很多時間追蹤,才確認這人身上繡的黃十字標誌是天主教庭審判純淨教派信徒時,對於"初犯且有悔意"的 "Cathars 邪教"教徒 所繡貼的識別標示... 有興趣請參閱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harism
城內風光
城外景緻
別了,卡爾卡頌夫人。
【文化】
美食: Cassoulet
卡蘇雷,就是是用白扁豆(haricots blancs)、肉(香腸、鴨肉、鵝肉、有時羊肉)、豬皮、洋蔥香料等放進砂鍋烹煮,在南法是當地美食哦。
我們沒空吃,姑且從網路上抓了幾個版本解解饞。
白扁豆... 突然想起來,這不就是在西班牙阿爾馬格羅市民廣場嘉年華會時,村民請我們吃的那個嗎 ...
卡蘇雷版本1、2、3
宗教: Catharism (有人翻譯作 "純淨教派")
純淨教派 Cathares 是基督教的支派,又稱Albigeois,13世紀初在朗格多克地區漸受歡迎。他們相信善惡二元論,視物質世界為邪惡,要純淨就必須遺世隱居,只是他們不用暴力,遵行素食禁慾的教規。主張信仰天主,但不效忠教廷;講求心靈純淨,但是對上帝忠誠不必假手教會(版主: 帥呆! 教廷真能代表上帝嗎?) 他們在避孕、手淫、吃素、兩性平等、自殺等方面看法開明,都跟天主教廷大相逕庭,尤其受到女性的歡迎。
以現代人眼光來看,純淨教派的某些思想主張要比保守的教廷進步得多,因此,除了威脅到教廷權威,更影響其稅收,讓教廷如芒刺在背,貶為異端邪說,順便扣上其他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帽子,如亂倫、雞姦、獸交等等,欲除之而後快。
於是教廷結合法國國王、西班牙亞拉岡王國、號召各地天主教徒組織十字軍稱為 Albigensian Crusade 或 Cathar Crusade 起而攻之。1209年接連攻破南方Cathares的城池,接著發生Bezier 大屠殺、全裸驅逐卡爾卡頌居民,次年又將百來個Cathares 教徒公開活活燒死,直到1244年,南方純淨教徒全部被肅清、消滅。 (看到這裡,加上十字軍在耶路撒冷屠城、在西班牙到處屠殺早已投降的摩爾人、在法國南方 ...... @#%&* , 真懷疑我們以前唸的外國史歷史,是不是跟日本人篡改二次大戰侵略歷史一樣,太替十字軍塗脂抹粉了?)
有關 Catharism,請參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har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igensian_Crusade
在此,暫時不翻譯了...
如果你真的真的真的很有興趣,那介紹你一個專業的網站 "造訪 Cathars 之旅":
http://www.cathar.info/12011314_equality.htm
【住宿】
無
【烏賊哥有話說】
1. Hotel de la Cite 私房景點(五星飯店)真是棒! 風景絕佳又避暑,"澆水"時十分愉快, 感謝Eric.
2. 內城"伯爵城堡"沒進去實在有點失望,回家做功課時才發現,裡面有很詳盡的中古城堡的知識介紹與展示! 錯過太可惜了。 就我個人而言,這裡面的知識性遠勝於亞維儂的貝內澤橋等地 ... 當初在貝內澤煞有其事聽了一堆"傳說",可是這裡最真實、最好的城堡知識就在眼前卻輕易拋棄,可惜可惜,可惜啊!!
3. 在西南法有空有機會,吃一吃"卡蘇雷"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