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255.jpgIMG_1858.JPGIMG_5259.jpg

   

Croatia flag     巴爾幹半島13日: 克羅埃西亞 史普利特

 

【地理歷史】

 

        普利特(Split)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二大城,人口約20萬人,是整個達爾馬齊亞海岸的核心。西元 293 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45-316)在海灣邊造了一座退休用的堡壘皇宮。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幸運全身而退後(之前皇帝多橫死),就住進這靠近他出生地沙隆納 Salona (義大利文,現名 Solin)的堡壘皇宮, 同時進住了9000士兵與僕役,奠定了該城市的發展基礎。 戴克里先62歲過世後,這座堡壘皇宮被當作羅馬的辦公官署繼續使用。 7 世紀時,北邊不到10公里的羅馬人結盟城市Salona被阿瓦斯人攻陷,繼續向南威脅,大批 Salona 難民紛紛逃往史普利特,大約4000人躲入堡壘皇宮內,他們填平了地下建築,開始在皇宮舊址上面大興土木,逐漸變成平民生活的小城,也是城市最早的核心。

 

         在10到11世紀,史普利特名義上隸屬東羅馬帝國,事實卻歸克羅埃西亞國王統治。從12 到15世紀,史普利特附屬於匈牙利王國,為自由城市,城市週圍仍有高牆保護。
1420到1797年該城受到了威尼斯帝國的統治,之後為奧匈帝國。
二戰後, 史普利特轉變為工業城,但隨著克羅埃西亞旅遊業的發展,更因地利之便,成為地中海東岸重要的港口,各渡輪、郵輪、商船群聚,使得史普利特加速發展。

 

 

【景點】

 

從旭本尼克到Split的路上,我們選擇走海岸的8號公路,雖然速度較慢,但景觀較佳

IMG_5024.jpg

 下圖: 緊鄰著海岸的一旁,就是阿爾卑斯山的分支(西北東南走向) Dinaric 山脈

IMG_5073.jpg

 下圖:  過了 Trogir 就來到 Split 的海灣,外海有許多島嶼,包括著名的薰衣草赫瓦爾島,這些島嶼,將Split團團"保護"在內

IMG_5069.jpg

 

【停車場】

停車場就在皇宮城牆南邊,這裡以前是海,是老皇帝出遊的起點...

全景

 

 上圖: 最右邊是城牆其中的一個塔樓 (最東南角落)

 

【戴克里先皇宮】

       

        戴克里先皇宮Diocletian's Palace),公元295-305年間興建,軍人出身的羅馬老皇帝退位後即衣錦榮歸故里安居於此。它是一座類似軍事堡壘的豪華皇宮別墅,佔地3萬平方米。宮殿東西寬215米、南北長180米,牆厚超過2公尺,牆最高達28公尺。 南臨亞得里亞海,北有結盟羅馬城市 Salona 互為倚角之勢。每面牆有6座塔樓(4方2圓)和一座大門(金銀銅鐵門)。宮殿中有兩條11米寬的大道,連接東西(銀鐵)門的幹道 Decumanus街 以及 連結南北(銅金)門的 Cardo 大街。以這兩條街將皇宮分成四個象限,當初東南邊是皇帝寢宮及休閒之處,西南邊是神廟祭祀之處,北邊(東北西北)則為僕役與兵士駐紮之所。

 

        皇宮的北、東、南、西各有四座防禦城門,分別命名為金、銀、銅、鐵門。北邊的金門是皇宮主要入口,通往北方5公里外的另一座羅馬城市Salona。南邊的銅門面向大海,船隻靠岸之後,可以由銅門直接進入皇宮。東邊的銀門仿造自金門,西邊的鐵門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門。

 

        宮殿靠海部份(皇宮前廳)為寢宮,另有沿海拱廊長160米,可瞭望亞得里亞海,宮殿後部為朝堂,整個宮殿於阿爾瓦入侵時被嚴重破壞,僅剩下後堂一部分保存尚好。639年阿瓦爾人撤退後,宮殿遺址被Salona難民改為他用,"地下"宮殿被填平,上面開始興建哥德、巴洛克等建築。皇宮被挖掘後,極力復原,終於1979年戴克里先皇宮、十六湖國家公園、杜布洛尼克老城一起成為克羅埃西亞的第一批世界遺產,這也是克羅埃西亞境內,最重要的羅馬時代遺跡。

 

下圖: 先來看皇宮還原圖

 Diocletian Map  

 【皇宮地下大廳】

        從銅(南)門進來,就是皇宮宮殿,本是皇帝寢宮,目前僅後堂靠廊柱中庭部分(被當作Klapa表演處所)保存較完好。 現在所看到似乎位於地下層的建築,其實它是與港邊平行的地面樓,原已被填平不見天日,經多年復原才稍為呈現原形,但天花板原有彩色鑲嵌畫等都已無蹤,在昏暗的室內擠滿販售紀念品的商家,偶而充作走秀及特展之用

 

      進入地下大廳,向左(西邊)走去,出現一座水井。 這是在1955-1965年開挖期間發現的,共有兩口,經判斷該井開挖時間比宮殿興建還久。

IMG_5094.jpg

 

下圖: 同時,也挖掘出一些導管,前禿後凹,彼此銜接起來就成為水管。

IMG_5114.jpg

 

 下圖: 放大來看。 Deja vous ... 我們曾在土耳其以弗所的羅馬遺跡也看到更長的導水管...

  這些"零件"都有凹槽與凸塊,環環相扣,形成水管。  

  => 有點想像力,如果凹槽與凸塊成九十度,那麼就成為"轉向接頭" (adaptor)

IMG_1826.JPG

 下圖: 土耳其以弗所挖出來的更長的導水套管... 多先近的文明啊!

  nEO_IMG_IMG_9584.jpg   

 

下圖: 圖說水是從北方的Salona 附近導過來的

IMG_5100.jpg

下圖:  事實上地下宮殿只有最南邊的一排先開挖,因為垃圾廢土都得緩緩拿開,才不會造成上方建物崩塌...

剛剛水井在22D位置,現在我們已經移往2C (11A 11B  是中間走道,兩旁如今是賣東西的商店街)

 地下大廳地圖  

 下圖:  突然出現一支木樑,正在疑惑是何物...

IMG_1820.JPG

 

下圖: 看圖說故事,原來是榨橄欖油的設備呢!  利用槓桿原理 ...

IMG_5134.jpg

 

 下圖: 這個戴克里先的雕像肯定是後來雕的,因為它任內禁止基督教,引起極大的憤恨,若是original, 肯定早已殘破不堪...

IMG_5115.jpg

 

 下圖: 有的區域已經被當作展示或表演之用,圖為模特兒服裝展示... 

IMG_5120.jpg

 

 下圖: 忘了在那裡時我們曾誤闖禁區,撞見美女當場更衣露胸,反正她們也不以為意 ...

IMG_5142.jpg

 

 下圖: 今天好像有時裝秀

IMG_5206.jpg

 

【地下宮殿與垃圾】

 下圖: 多年來,垃圾廢土與地下宮殿建物已經是你儂我儂,密不可分了,清除它反而有結構上的危險

IMG_5121.jpg

【石棺】

下圖: 一個4世紀左右的石棺,推測被用了好幾手

IMG_5136.jpg

 下圖: 西方人倒很樂於使用二手商品啊... 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有個很漂亮黑曜石石棺也被用好幾手...

(懷疑?  就是把"舊東西"挪出去,"新東西"搬進來啦。  證據? 因為都有棺文碑文記載)

IMG_5139.jpg

IMG_5140.jpg

 下圖: 在戴克里先時期,羅馬帝國獲得一些振興。當時已經分為東西羅馬帝國,兩邊各有正副皇帝,共四位元首(下圖中戴奧里先起,每一世代皆有四位元首)

IMG_5143.jpg

 

下圖: 用古磚做的造型。古代的磚都比較薄...

IMG_1823.JPG

下圖: 有些地下宮殿的房間還要另外收錢呢...

IMG_5208.jpg

 

下圖: 今天導覽(穿橫條紋者)博學多聞如學者,可是晚上卻有想不到的兼職: 調酒師

這裡號稱是保存最好的羅馬拱形天花板哦!  多虧垃圾與廢土保存了古蹟?

IMG_1828.JPG

 

下圖: 沿著中央的 11A  11B區走出去,兩邊都是商店

IMG_5209.jpg

 

下圖: 一幅當時的達爾馬齊亞古地圖

IMG_5213.jpg

 

 【重見天日】

 下圖: 從地下宮殿上來, 在皇宮的東南角落。 很清楚看到,古代的一樓,在成為為"地下室"

IMG_5226.jpg

Split_全景2

 上圖: 皇宮東南角環場照

 

 下圖: 前方八角形的是皇帝陵寢,現在已改為聖多尼努斯教堂。鐘樓則為12世紀所建的仿羅馬式建築。

IMG_5234.jpg

  

【鐘樓】

 

教堂前仿羅馬式的鐘樓,高57公尺,建於12-16世紀,並於1908年重建,是史普利特的最明顯的地標,鐘塔基座鎮守大門的兩頭石獅子,以及西元前1500年以黑色花崗岩雕刻的埃及獅身人面像,都特別吸引眾人目光。

IMG_5214.jpg

 

 

【皇帝陵寢 / St Domnius 大教堂】

         教堂所在的位置就是戴克里先皇帝的陵寢,7世紀時將皇帝石棺及遺體被移走,改建為St. Domnius教堂。陵寢呈八角形,外圍環繞著24根圓柱,內部圓頂下是兩列科林斯式圓柱,這就是今天教堂的基本雛形。十多個世紀以來,教堂不斷修建。 原本上陵寢的階梯兩側各有兩隻獅身人面獸,跟花崗岩柱一樣,都是從埃及運來的,現已不見,事實上整個皇宮的12隻獅身人面獸,只剩廊柱的其中一隻還保有其"顏面",其餘皆已"無顏"。

 

         因為陵寢要另收門票,我們並沒安排進去。

IMG_5229.jpg

 

 下圖: 沿著以前的皇帝寢宮向北走

IMG_5244.jpg

 

 下圖: 威尼斯哥德式的窗戶,透露了建築的歲月

IMG_5246.jpg

 

下圖: 這裡是個屋頂圓頂塌陷的建築,就在皇帝寢宮口(出去前面就是中庭廊柱)

由於形狀剛好適合聚音,經常有 Klapa 演唱(當然,賣賣CD啦)

IMG_5257.jpgIMG_5255.jpg

下圖: 這裡以前是老皇帝祭神之處,過去頂上有彩色鑲崁畫,以及一些雕像。這棟已經是皇帝宮殿中保存最好的建築之一了。

IMG_1843.JPG

 

【Peristyle 列柱廊中庭】

          列柱廊中庭位於皇宮正中央,北邊是兩條幹道Decumanus 以及 Cardo 交會之處,東邊是皇帝陵寢,西邊是Jupiter神殿,南面是皇帝寢宮,因此從北方金門(拜占庭、Salona等)進到皇宮的人,會先穿過列柱廊中庭,才能謁見。中庭長約35公尺、寬13公尺,地面比走廊低了三階,以彰顯君王氣勢。 兩旁是拱廊,使用來自埃及等地的貴重花崗岩柱。  目前這裡已成一個集會廣場及表演場所,夏天史普利特節慶活動時,廣場化身舞台,上演歌劇,四周階梯就是最好的看台。而聖多米努斯教堂辦完婚禮,眾人也聚在此狂歡。

下圖: 中庭(面北)

IMG_1848.JPG

 

下圖:  (朝南方) 中庭南面便是皇帝住所的入口。

IMG_5262.jpg

 

下圖: 如今皇宮入口的立面,應已不同過往。 三角形山牆下四根花崗岩柱,下有兩間小禮拜堂。

IMG_5259.jpg 

 下圖: 列柱廊中庭一邊環場照 (從前神廟方向)

Split_全景4 

下圖: 很多人就靠裝扮羅馬士兵、表演等賺觀光文化財

IMG_5317.jpg

 

 

下圖: 廊柱中庭僅存的一隻有頭有臉的埃及獅身人面獸

 

 sphinix which the head is still there    

 

 

下圖: 鐘塔樓的下方往上看

IMG_5322.jpg

 

下圖: 塔樓門口左右各一的石獅子,還是吸睛的重點

IMG_5329.jpg

 

 下圖: 路邊的小型博物館,不必門票 (不知何物)

IMG_5336.jpg

IMG_5337.jpg

 

 

【Jupiter 神廟 / 聖約翰教堂】

彎進小巷子,這一代是以前宗教儀式區域

下圖:  要另收門票,沒時間入內。  門口有隻沒頭的黑色獅身人面獸,據說裡面的雕刻勝過皇帝陵寢,還有個七世紀的石棺。 

IMG_5344.jpg

 

 【從廊柱中庭向東(金門)走】

 

IMG_5276.jpg

IMG_5278.jpg

 

 

IMG_5360.jpg

IMG_5362.jpg  

 

【金門】

 

Split_全景3

 上圖: 當時最主要的門就是金門,是往來Salona 使用的門,可容馬車通過,過去兩旁有八角塔樓各一

 

下圖: 今天金門外剛好碰到克羅埃西亞"同志"遊行,克國警方全副武裝戰戰兢兢,我們卻在兩旁嘻嘻哈哈,"聲援"同志,亂喊一通,"Vote for the lesbian right! " 等等,引起媒體攝影機關注紛紛來拍攝,不知道有沒有上當晚的地方電視新聞?

IMG_5303.jpg

 

 

主教寧斯基雕像】

         寧斯基是克羅埃西亞10世紀的主教,他向教皇拒絕使用拉丁文傳教,力主以斯拉夫語文進行彌撒。在克羅埃西亞王國建立階段,舉足輕重,成為克國民族英雄。偉大的雕塑家伊凡.梅栩托維契 Ivan Mestrovic的這尊雕像1957年被豎立在皇宮金門城外之後,已經成為史普利特的象徵標誌。他的左腳大拇指被擦得金光閃閃,凡經過的遊客都上前撫摸一番,據說會因此帶來好運。

IMG_5307.jpg

 

IMG_1858.JPG

 

下圖: 廣場外不知名的塔樓

 

IMG_1856.JPG

 

 

下圖: 往回頭(南邊)走

IMG_5279.jpg

IMG_5310.jpg

 下圖: 回到皇宮東南角,小樓上似乎有個聖母雕像

IMG_5355.jpg

IMG_5359.jpg

 

下圖: 告別 Split,  吃晚餐以及回飯店囉

IMG_1866.JPG

 


 

【文化專欄】

      A. 戴克里先何人也?

 

          羅馬帝國皇帝 (250年-312年),Salona (古羅馬名, Split 以北5公里,今名 Solin)人,行伍出身,當到皇帝職位。 任內主要貢獻: 解決帝國危機、推動軍政改革,讓羅馬帝國多存活了一百年。 其過在於迫害基督教,造成極大的怨懟。創立的四帝制,繼續造成內戰以及後來的東西羅馬分裂。

 

          在他上任前,羅馬正面臨 外敵入侵、內戰經濟崩潰的"帝國危機"

 

1. 外敵入侵:  

      日耳曼人開始向南進入羅馬帝國統治地區,東邊波斯人也向西進犯。

      戴克里先在298年成功阻止日爾曼人橫渡多瑙河與萊茵河,暫時隔江而治,東邊又制止了波斯帝國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進犯。

 

2. 內戰:        

      在羅馬全盛時期的"五賢帝時期"(96-180年)疆域最大,因為羅馬仰賴殖民地供養,所以需要強大軍隊來壓迫統制地區,等退役軍人回屯墾殖民封地後,實力漸壯大,首都羅馬地位漸動搖。從第一位北非軍團長當上皇帝後,便開啟了多元民族軍隊互推領袖的"軍人皇帝時代"。在戴克里先即位前的"軍人皇帝時代"( 235年至284年間),羅馬接連出現了二十六位皇帝,平均只在位兩至三年,其中竟只有一人善終。暗殺、內戰陰影籠罩整個羅馬。

 

     戴克里先首先擊退政敵的挑戰,之後推動皇帝獨裁政治,將原先接近"共和國君主立憲"政體轉為"君主獨裁",自稱主和神(Dominus et deus),不再如以前皇帝一樣親民,人民謁見需俯臥於地,親吻衣袍等等,等於廢除過去散漫無政府的體制,建立了集權專制的政府。

 

      戴克里先認為帝國過於龐大,不便於一位皇帝獨自管治。他創立了四帝共治制,即是帝國東西兩部分別由兩位主皇帝(奧古斯都)統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凱撒)輔政。然其身後帝國並沒有如預期解決繼承人問題,還是各自提名、互相爭位,此為後話。 但就是他開始提出東西羅馬帝國概念,日後成真。

 

 3. 經濟崩潰:  

     戴克里先上任之前,羅馬面臨嚴重通貨膨脹。  他採用限制最高價、嚴懲不法圖利等措施,失敗告終。 但改革稅制獲得成功,帝國得以挺住。

     

他在軍事上擴軍,但削減統帥權力,減少政變可能性。

     

最終結果,軍事、官僚在其新制下,顯得強而有力,西羅馬帝國多支撐了另外一百年。 四帝制則在他卸任後,皇位爭奪如舊,甚至退休後,連自己妻兒都無法保全。 為推動皇權,高壓迫害基督徒,然而其後的君士坦丁更高明,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自己更成為基督徒,將皇權神聖化,強化了統制基礎。     

 

 



 

      B. 古羅馬街道

         Decumanus & Cardo maximus  => 羅馬人的中正 中山

  

        這是我們碰到第二個城市街名出現 Decumanus maximus 以及 Cardo maximus (前一個城市是波瑞奇 Porec)。

        第一次我們沒理它,但第二次出現,如果還若無其事,那真是太沒有求知慾了吧!

 

        Anyway,

        簡單地說, 羅馬人精通建築與土木工程,通常的羅馬城市都規劃地很好,方正整齊街道筆直,總會有一南北、一東西兩條幹道。

 

        通常 Cardo maximus 就是羅馬城市的 "中山路",是最熱鬧商業街,為南北向 Decumanus maximus  就是羅馬城市的 "中正路",是東西向 。 

        一般情形,最大的那條是 Cardo,  再次為 Decumanus , 但還是得看當地環境而定(例如,Porec 的 Cardo 就比 Decumanus 小很多,但位在 Euphrasius 大教堂上面,也算重要大街吧!)

 

       Cardo 這字源來自 Cardinal,跟主教無關,而是指北針上的 N E S W 稱為 cardinal directions.    (英文同 )

 

       Decumanus 來自 decimanu ,在古代羅馬軍團營地中,第十道  via decimanu  分隔軍團第九列隊與第十列隊(每列隊480人,共6個百夫長 ) ,被引用為橫向幹道

 

       羅馬城市、堡壘、殖民地中,很多都源引此名稱, 而 Cardo maximus 和 Decumanus maximus 交會點,通常就是 Forum (羅馬廣場)的所在地。

 

       我知道有人會嗤之以鼻,認為這種老掉牙的東西,一點都不重要,不就是古代的東西嘛,反正以後也碰不到了 ...

 

        大錯!  

        今年  米蘭世博會 (Milan Expo 2015) 會場兩大幹道名字正是 Decumanus & Cardo, 這正是古羅馬文化的傳承呢!  

        在世博會場,當義大利人發現你竟然也瞭解一些他們的古文化,那種親切感,豈光是"花錢冤大爺"能比擬的?

 



 

   C. Klapa

       在達爾馬其亞地區很流行的一種表演方式。

       "一群朋友"多是男生,通常4-6人吧,有男高音、第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聲部,在通常沒有伴奏下,圍成半圓,以演唱聖歌的方式清唱克羅埃西亞民謠等通俗歌曲。有時也會加上曼陀鈴或吉他伴奏,以完美和聲歌詠愛情、家鄉、土地與生活。 就算是克羅埃西亞版的"美聲男伶"吧!   他們通常穿著白襯衫、黑長褲,腰繫一條圍虎體大紅巾...

 

        

 

【住宿】

 IMG_1869.JPG

 上圖: Meridien Hotel

 Meridien

IMG_5372

Podstrana_全景2  

Podstrana_全景1

上圖: 面海、晚上打雷

 

【飲食餐點】   

 

   餐 

 

【烏賊哥有話說】

    加利利請的當地導覽都不差,我很喜歡問他們問題,他們似乎也很高興有人關心他們的文化,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動。

 

REturn sign    (回到巴爾幹13日目錄)

 

 

 

 

 

arrow
arrow

    烏賊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