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13日: 克羅埃西亞 旭本尼克
【地理歷史】
旭本尼克不像其它亞得里亞海城市如史普利特、札達爾等,它並不是希臘人、伊利亞人、或羅馬人所建,和羅馬帝國也沒有任何淵源,最早是斯拉夫人定居,後來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己建立的城市。旭本尼克位於克爾卡河流入亞得里亞海的河灣處。城市建於公元10世紀,1066年見於史籍,也是昔日克羅埃西亞國王早期的王宮所在地。11-12世紀時,本城在威尼斯、拜占庭、匈牙利、波士尼亞等國間輪轉換手。最後落入威尼斯人手上,直到1797年為哈布士堡王朝掌握。
旭本尼克原本市亞得里亞海岸無足輕重的小鎮,自從居民與政府合力興建聖雅各教堂,不僅在達爾馬齊亞,在歐洲也聲名大噪。戰後同樣經歷南斯拉夫以及共產黨統治。1991年獨立時,受到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軍隊攻擊,損失頗慘重。尤其是本城觀光賴以生存的世界遺產,聖雅各教堂至今仍在不斷修復。
【地圖】
【Count's Palace / City Museum 】伯爵府 / 市立博物館
上圖: 借道從海邊穿越伯爵府前進教堂
【教堂廣場】
用完午餐,大隊開拔前往聖雅各教堂。首先來到教堂廣場,也有地圖叫"共和國廣場",管他的,反正就是聖雅各教堂的正(西北)門以及北門的廣場。
一般教堂都是西門最漂亮最華麗,但有時受到地形限制或旁緊鄰其他建築,最漂亮的門就會在別處。
聖雅各教堂來說,就是北門、西門雕飾最多。
下圖: 教堂北門對面一棟擁有九個圓拱的二層樓建築,是一座15世紀建的老市政府(Gradska vijećnica),只是如今一樓已變成咖啡屋。
下圖: 廣場上喬治 達爾瑪齊亞 Juraj Dalmatinac 銅像,是這大教堂建造的建築師之一。
遺憾的是,他生前沒能等到大教堂完成,諷刺的是,雕像竟然和萬國旗掛在一起 ...
【聖雅各大教堂】
旭本尼克原本默默無聞,為了出人頭地,居民與政府起意興建一座大教堂,一座全球最大"全石教堂",意即不靠磚或木頭來支撐或接榫(全石建築少了隱藏的支撐物,因此從外部看和從內部看形狀會完全一致哦)。在旭本尼克政府、主教、建築師、及全民經過一個多世紀努力,完成了今日的聖雅各大教堂,不僅享譽達爾馬齊亞海岸地區,甚至在全國、全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一座不朽的傑作。
大教堂的主要建築石材,來自附近的外海島嶼,除了有名的石礦區 Brac、Korčula 的白色石灰岩,另外,祭壇使用一些紅色大理石,以及洗禮堂使用了一些少見 Rab 島的紅色石灰石角礫岩 limestone breccia (我的文化專欄將特別介紹),因此使整座教堂不像其他附近教堂,只有清一色灰矇矇的石灰岩。
聖雅各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James, 英文將希伯來文的 Jacob 翻成 Jacob 或 James 都有,別大驚小怪! ) 自西元1402年規劃、1431年開工,1535年初步完工,歷時一百多年。原本低樓層都屬於威尼斯哥德式,後續接手者卻順應"流行",轉變為文藝復興風格。其主要特色在於全教堂主體沒有用到一根木頭: 從牆壁、筒形拱頂到圓頂,都以特殊的石材技術處理及銜接,不像以前的拱頂須依賴木結構,Juraj Dalmatinac以優異接榫技法,把石塊準確地組合起來,這種技術突破了傳統,創造出高32公尺,全石結構的圓頂。在19世紀之前的歐洲,多半只能用木材及磚頭來做接榫與架構,Dalmatinac卻用石材辦到了,成為19世紀空前創新。
正因視全石結構,中間沒有"包覆接榫等構造物",使建築物外觀及內部,形狀幾乎一模一樣,例如,西立面看去三葉狀山牆對應內部正好是三殿、三個筒形拱頂,內外完全一致,這在歐洲可說是獨一無二。該技法獨步全球也是被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的主要原因。1991年到1995年之間,大教堂受到戰火波及,經過國際專家努力不懈地修復。
聖雅各大教堂的興建分好幾階段,一開始(1431年至1441年)由三位義大利建築師 Francesco di Giacomo等人主導,完成西邊立面、教堂中殿、走道和牆壁的監督。西面和北面的門,則是雕塑家Lombard等人的工作,共同完成下層建築體,屬於北義大利哥德式風格。
1444年後的第二階段,在 Juraj Dalmatinac (本身是哥德大師)領導下,教堂卻順應潮流改走文藝復興風格,完成側廊、北面獅子門、後堂的71顆人頭像、柱頭及洗禮堂,另一位重要人物Nikola Firentinac(純文藝復興路線) 接續完成側廊祭壇、圓頂、筒形拱頂;Nikola於1505年過世,後由Bartolomeo 等接手完成整座教堂。
跟著自己專長以及時代潮流,Juraj Dalmatinac混合晚期哥德式與文藝復興早期的形式,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參與,包括後來接手的 Andrija Aleši。最後階段從1475年到1505年之間,由義大利人Niccolò di Giovanni Fiorentino接手,他在牆上鑲滿了窗戶、完成了中殿的拱頂、走道的迴廊、唱詩班、袖廊等,以及早期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圓頂,使簡單的大教堂轉變成一個更加壯麗與雄偉的建築。
【Google Earth 3D圖】
下圖: 沒有空拍機,只好用Google Earth 模擬一下 3D
【教堂北立面】
【北立面 獅子門】
下圖: 獅子門上面為遮羞中的亞當夏娃雕刻, 這兩個不知羞恥的罪人上面則為兩個聖龕華蓋,裡面是聖雅各以及聖彼得。
下圖: 放大來看,八角雕花石柱、更高處還有人頭像(71個頭像的一部份,照片中左二右二卻都是獅子頭,不知何故?)
下圖: 只是這石獅子也太可憐了! 右邊這隻,一個大肚男在它旁邊抽菸,燻得都是煙味 ...
下圖: 左邊這隻,擺攤婦人就拿它當店面 ...
下圖: 從北面繞到東面的轉角,對應教堂內部是"翼殿"(就是basilica的短十字部份),也有個門狀的裝飾,山牆、牆面都有美麗浮雕。
配合內部半圓形祭壇的形狀,東面外牆開始轉為弧狀。牆上約頭頂高度有一帶狀排開的"頭顱"(74個的一部份),這不是IS的傑作,而是為了表彰當初出錢出力的市民而雕的人像(其中有71個本地人士,還有三顆穿插其間的獅頭)
下圖: 放大些! 這些人像,視野並無交集,各個表情不一,也有各種面孔(包括亞洲人臉孔)。 有此一說: 這些本地人的頭雕中,不同"貢獻"的人擺放位置就不同,且出錢較吝嗇的的都被雕得比較滑稽些,不知是真是假?
不論怎麼說, 放人頭像的主意來自 Juraj Dalmatinac,他支持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理念,在此獲得深刻的印證。
下圖: 兩個仙童手持羊皮卷書,上面拉丁文(據說)為"本教堂的祭壇後堂為XXX所建造" => 打馬賽克是因為該廣告行為已涉及"置入性行銷",依中華民國廣告法予以XXX
人頭雕塑下面,就看到一些少見的"角礫石"了。
【西立面正門】
下圖: 西立面一向都是正門,只是這裡不完全向西,而是向西北,不知是受限地理位置,還是其它原因?
在教堂上層山牆,正殿有一大一小兩個玫瑰花窗,側殿各一,尤其正殿花窗從裡面看非常漂亮。
大門兩側各一個哥德式拱形窗,大門上則有繁複的雕塑。
下圖: 拉近來看, 正門上面的雕塑是"最後的審判",耶穌正坐其中,12門徒分列兩旁...
只是12門徒雕像中有十人的顏色明顯不同(上圖),看起來是"修復"的?
下圖: 門上雕的都是聖經故事
下圖: 門徒都有塗防曬油? 這麼白! 怎麼聖龕華蓋裡面的聖者也"請假"了?
【正殿】
下圖: 教堂內部用兩排廊柱將室內分為正殿與兩個側偏殿。
記得以前看到這種"筒形拱頂"都是木造居多... 下層則明顯為哥德式,不需贅述。 前方祭壇以及穹頂正在維修 *#$%&
下圖: 往西門看回去,漂亮的玫瑰花窗
【側殿】
下圖: 兩個側殿,一共有六個祭壇
下圖: 祭壇紅色大理石應該是來自義大利等地
【側殿祭壇】
下圖: 大家都是雕塑,這祭壇偏是油畫,好奇怪...
下圖: 耶穌被釘十字架木雕
【主祭壇】
下圖: 由於維修,穹頂、半圓壁龕、主教石棺等精彩內容都看不到
【洗禮堂】
下圖: 洗禮堂絕對是另一個精彩的重點。
整體詮釋: 圓頂為天(圓為無窮無盡,是神的世界),地下洗禮台的是人,神與人之間,站在柱頭上的四位先知是神與人的媒介。
可惜,柱頭上的四位先知,有兩位已經損毀或失蹤(如圖右那位)。
在先知的那一層次,還有 "聖雅各貝殼" 雕飾,就是指 到基督教三大聖地之一 Santiego de compostela 朝聖者的識別物。
(有關 聖雅各貝殼,請參閱我的法國篇 朝聖之路)
因此,我推測洗禮室整體佈局的意涵: 地上的人們首先得受洗、認罪,然後透過先知與朝聖, 死後才能進神的國度。
(本人非教徒,以上純屬個人之詮釋,還請先先進指正)
下圖: 拉近來看,天堂(天頂)有 4個長翅膀的天使帶著幾個小天使,中央位置的當然是耶穌的頭像。
柱頭上是天與地、神與人的媒介,本應站崗服務的圖上"先知"們,都已損壞,下崗去了...
下圖: 洗禮池在受洗室正中間,由三位胖嘟嘟的小男孩頂著。池子以及底座都是漂亮的紅色角礫岩。
參觀完洗禮堂的感想:
洗禮堂裡面,小男孩、先知雕像、眾多天使像,以及北立面牆上的74位"世俗凡人"加入教堂建築,唯美主義戰勝禁慾主義,不再獨尊封建的"神性",說明了這個教堂的建造者已經接受了剛發展20年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思想精髓 => 以人為本,不再是神權專制,唯我獨尊。
至於此處角礫岩的出現,在地質上可能有其特殊意義,請參閱我的文化專欄。
【廣場】
【Church of St. Barbara 】聖芭芭拉教堂
上圖: 單殿教堂,內有14-18世紀的雕塑、繪畫等收藏品。
鐘樓上面的指針是24小時制的, 現在時間您會解讀嗎?
上圖: 小教堂的建築,也是頗有看頭的
【歷史】
旭本尼克位在島鏈的二三線,海上來的敵人不太容易發現目標,而且進入的路口有限
上圖: 門口有個刻度,記錄海水漲潮上來最高的位置
【街道】
克羅埃西亞人蓋的古城,不像羅馬人蓋的那樣筆直、規則,多是路面窄的彎曲小徑,也很少豪宅大院
【St. Ivana Baptist Church】
上圖: 門口寫著拉丁文 unus Deus 唯一真神什麼的 ...
是個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
【? ? ?】
上圖: 還有好多我不清楚的文物 ...
【Valeria Ice Cream】
上圖: 旁邊是一家亞得里亞銀行 以及 一家公家機關(掛國旗)
上圖: 天氣太熱,大家都在左下角這家店買冰淇淋吃
嗯... 見面不如聞名,so so 啦 ...
【15世紀哥德式建築】
上圖: 今天差點變成烤烏賊哥... 真是熱死人
【文化專欄】
聖雅各貝殼
St. James Cathedral 大教堂跟西班牙的聖地牙哥有什麼關係?
又跟貝殼啥關?
(有關 聖雅各貝殼,不再浪費版面,請參閱我的法國篇 朝聖之路)
角礫岩 Breccia
就以照片中的紅色角礫岩來解釋。
首先弄清楚,它是一種"沉積岩",(不像紅色大理石是變質岩 => 其紋理是流線的),分基質(matrix)以及礫石(gravel)兩部分。 圖中的基質,是紅色石灰岩(可能含鐵離子所以呈紅色),礫石為有稜有角的白色gravel,為石灰岩或白雲岩之類。其成因是白色石灰岩(白雲岩)受到巨大構造力而破碎,還沒有來得及被侵蝕變圓滑之前,就被後來沉積的基質包覆住,經沉積作用最後成為"角礫岩" breccia。 如果,"內餡礫石"gravel 已經有些侵蝕變得圓滑,則稱為 conglomerate. Conglomerate 的相關外力可能是河流、冰川等,在此較沒興趣討論。
這裡的角礫岩產出地大約就位在板塊前緣,亞得里亞海推擠歐亞大陸板塊,巨大碰撞力量破壞當時上方的石灰岩(或白雲岩)地層,有稜有角的大塊碎片順勢滾下板塊前緣(就是板塊擠壓處位於海面下的凹槽),呈不規則方向散落。接著海底的帶鐵離子的碳酸鈣不斷沉積,變成沉積岩後因地殼隆起而抬升,就是看到的漂亮角礫岩。
克羅埃西亞海岸這一帶,島鏈幾乎都呈平行的西北東南走向,加上阿爾卑斯山支脈 Dinaric 山脈也是西北東南, 加上 海島上角礫岩的出現, 加上這裡過去的大地震... 很難讓人不聯想到這裡的板塊邊界與造山運動。 如果有該角礫岩 matirx 和 gravel 的成分與定年資料,我想,那就更有說服力了。
以上是我個人看到這角礫岩的一些想法,若有錯謬,地質專家還請指正。
【飲食餐點】
中餐 (就在舊city hall)
上圖: 爆出冷門,最好吃的是這盤貝殼麵(因為最入味) 燉墨魚飯反而沒那麼可口... 這餐跟新婚的Albert & Monica 夫婦一起share ...
上圖: 主菜 "海瓜子"、海鱸海鮮拼盤
【烏賊哥有話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