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IMG_5159.jpg  IMG_3610.JPG nEO_IMG_IMG_5254.jpg   

Arles, France     

【歷史地理】  

      亞爾(Arles)位在氣候宜人的普羅旺斯南部隆河出海口附近。史前時代是一片沼澤地,因隆河淤沙沉積逐漸成為陸地,吸引了塞爾提克人(Celtics)前來定居,並稱此地為 "Arlaith",亦即沼澤之地 ( 後來的羅馬人稱此地為 Arelate,也是沼澤之意)。

 

      西元前1000年前後,腓尼基商人(今黎巴嫩、突尼西亞)來此貿易,帶來初期文明。接著希臘人來此,看中河海間的優越商業中心地理位置,在此落地生根達400年之久。直到西元前120年,長期受高盧人壓迫的馬賽地區人民請求羅馬人出兵相救(引狼入室?)   於是羅馬人征服高盧後,順勢將地中海沿岸一帶盡行納入版圖,稱為"行省"(Provincia),就是"普羅旺斯"名稱的來源。

      Provence  

        到了西元前49年,亞爾加入羅馬海軍,協助凱薩大帝征服了龐貝城,因此龍心大悅的凱薩給予亞爾各種媲美羅馬帝國境內的建設,也拉拔亞爾的政經地位,讓亞爾成為隆河出海口最重要的農商大城。羅馬時期可說是亞爾城的全盛時期

 

        西元5世紀末,隨著西羅馬覆亡,亞爾也為"蠻族"所統治,羅馬時代的光芒不再。此時基督教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到了15世紀初期,蠻族法蘭克人成立的國家"西法蘭克王國"已將大部份普羅旺斯地區(不包括尼斯等)納入版圖。然而,亞爾的地位卻江河日下,落於艾克斯-普羅旺斯(Axi-provence) 以及馬賽等城市之後,僅剩下隆河出海口的特殊樞紐地位。十九世紀,鐵路開通以後,亞爾的地位更是一去不復返了。

 

        今日亞爾,除了僅存羅馬時期的金碧輝煌之外,還剩下十九世紀印象派大師梵谷乘火車南下尋創作靈感時,在本城所留下畫作與昔日的點點滴滴了。

 

 【景點】

 

Langlois Bridge, 亞爾南郊

 

      我們沒有進城,先到南邊的 Langlois 橋參觀。Langlois (朗古瓦)橋重建於19世紀,跨坐在Bouc (布克)運河之上,運河通往隆河後出海抵地中海。

 nEO_IMG_IMG_5143.jpg

     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with Women Washing 梵谷35歲的作品。當他聽從莫內的建議來到普羅旺斯,遊走於亞爾、尼姆、以及亞維儂等陽光普羅旺斯。亞爾這裡的運河、風車、農舍、吊橋,讓他有種在故鄉(荷蘭)的感覺,是他繪畫生涯的多產期。因此,這段期間他油畫的用色活潑、對比強烈,筆觸多元。

 

     根據梵谷寫給弟弟的信,他在1888年3月開始研究運河的洗衣婦。  據專家指出,這幅畫參雜著思鄉情懷以及對日本木刻畫大師Utagawa Hiroshige作品"大橋之雨"的憧憬。因此畫中選擇使用"塊狀顏色",如黃色的橋對比藍色的天空,呈現出日本木刻畫的"生命力"以及普羅旺斯的陽光。色彩清澄而明亮,似乎感覺嗅到梵谷此時快樂明朗的氣息。河水的晶瑩透藍,洗衣的村婦和橋雨橋上馬車的倒影,使畫面的景色呈現出鄉間的寧靜感,為鄉村生活化出新的簡單風貌。 (美術我白...以上參考wiki )。

 

     同樣以這座橋為主題的類似油畫,梵谷就畫了四幅,除了油畫,還有素描、水彩畫。有從橋的左面作畫的,也有從右邊。可見他對此橋之喜愛?

nEO_IMG_IMG_5154.jpg

    橋明明是褐色...我在想為什麼橋身會被畫成黃色的呢?  是源自那種"印象"呢?

nEO_IMG_IMG_5159.jpg

  嗯,這張照片...  當花草麥田都是金黃色,橋身的印象或許也會被"傳染"成"金黃色"?  (我不太懂美術,有高人能解說嗎?)

nEO_IMG_IMG_5148.jpg  

  橋背光時是黑色

nEO_IMG_IMG_5157.jpg  nEO_IMG_IMG_5152.jpg

  運河依舊在,只不見畫中的農婦、馬車。  

 

   驅車前往城區。市區很小,走路就可以四通八達囉。

nEO_IMG_IMG_5161.jpg 

  停車場,梧桐樹整齊地站立。   不禁想起上海徐匯區前法國殖民地的整排梧桐樹來 ...

 

  亞爾療養院

  當年梵谷自己割掉耳多後,曾在這裡療養多時

nEO_IMG_IMG_5166.jpg

nEO_IMG_IMG_5170.jpg  nEO_IMG_IMG_5185.jpg

nEO_IMG_IMG_5172.jpg nEO_IMG_IMG_5176.jpg

內部風光- 迴廊、藝術品、躲太陽的遊客

 

藝術花園

 nEO_IMG_IMG_5187.jpg  nEO_IMG_IMG_5182.jpg

IMG_3596.JPG

  瞧,花園刻意保留當年原樣

nEO_IMG_IMG_5174.jpgnEO_IMG_IMG_5175.jpg

左: 正常人看到的花園畫面     右: 梵古腦海裡的花園畫面... 哄你的啦

nEO_IMG_IMG_5194.jpg nEO_IMG_IMG_5171.jpg

 紀念品店- 不外是薰衣草香袋、梵谷與亞爾Postcards

nEO_IMG_IMG_5196.jpg

 市街,蟠龍之樹?  充滿藝術味

 

 共和國廣場 & 方尖碑 (Place de la Republique e l'Obelisque)

nEO_IMG_IMG_5198.jpg

  廣場正中央便是埃及方尖碑與噴泉,右手邊是聖托菲梅教堂,左手邊是聖安納禮拜堂

nEO_IMG_IMG_5205.jpg

趴在方尖碑上的石獅子,以及賴在石獅子上的鴿子

nEO_IMG_IMG_5201.jpg  nEO_IMG_IMG_5206.jpg

 廣場上好不熱鬧

 

市政中心 (Hotel de Ville)

  IMG_3610.JPG  

  不必說,這中間插國旗的,正是市政中心! 

   Again, 廣場中央是埃及方尖碑與噴泉,聖托菲梅教堂在右手邊。左邊是聖安納禮拜堂。

 

    St Anne Chapel 聖安納禮拜堂

  nEO_IMG_IMG_5212.jpg  

 

 市政中心

  1676年建立,目前已被列入歷史古蹟,市長辦公室也在裡面。

nEO_IMG_IMG_5213.jpg nEO_IMG_IMG_5215.jpg

 

  非常特別的大廳。一時半刻也說不清,自己體會好了。

nEO_IMG_IMG_5216.jpg

  上到二樓的樓梯。

 

   守在樓梯口的是兩隻獅子(Lions by Jean Dedieu),樓梯轉角擺放的是著名的雕像"亞爾的維納斯" (Venus de Arles),是在隔壁的古羅馬劇場出土的重要文物(經過修復後的真品在羅浮宮,這是複製品)。

   Hotel Ville de Arles  venus_arles  

  (上2張圖 來自網路)

 

 Sainte Trophime 聖托菲梅教堂

 

        典型的羅馬式建築聖托菲梅是亞爾市的守護者,據說當年係聖彼得派遣直接遊希臘來此傳教。 這座教堂便是由他所建。八世紀時遭損毀,12世紀時得以修復重建,並將聖托菲梅聖骨遷入教堂長眠於此。1178年十,東法蘭克王國國王 Frederick Barbarosa 甚至還在這裡接受加冕,是最風光的時刻。  旁 邊相連的修道院,也已經成為瑰寶級的歷史文物。

 nEO_IMG_IMG_5210.jpg

 

 如圖,大教堂正面正門門柱、門楣、牆面,除了先知、聖人、聖徒雕像外,還雕塑當年最夯的主題: "最後的審判"

 有趣的是,這座大教堂很多建材,據說是當羅馬帝國衰亡後,從隔壁的羅馬劇場搬來的(不知有無考證過)

IMG_3614.JPG  

圖: 門楣上當年最夯的雕刻主題 - "最後的審判"  

 

        耶穌居中,左右為四大福音書的象徵-  獅子、人、牛、鷹,分別代表馬太(原稅吏馬太所寫,對象是猶太人,說明耶穌基督是舊約聖經預言的彌賽亞)、 馬可(寫福音的對象是外邦人,說明上帝不單單是猶太人的神,也是世人的神)、 路加(醫生路加所寫,對象是非猶太人,闡明關於耶穌基督的記載,為四本福音書中最易理解的)、 約翰(門徒約翰約公元100年左右在小亞細亞以弗所寫,要使人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差來的兒子,並因信祂而得永生)。

 

       如果對門楣下方先知聖人是誰有興趣,不妨查一下Wiki。

 

 梵谷咖啡館

  就在共和國廣場北方不遠。

nEO_IMG_IMG_5222.jpg

nEO_IMG_IMG_5224.jpg 

     畫中咖啡店的夜晚,右上方幽暗黑色籠罩著清楚明亮、黃燈照映的左下方,視覺畫面呈現強烈對比,而頂端的星星也大而明亮,稍微平衡了深藍色星空的神秘氣氛。



     如此深沉夜晚,街道上嬉鬧的人群對比咖啡店中稀疏的客人(梵谷也在其中?)、凌亂孤零的桌椅,梵谷利用色彩、筆觸等手法將內心世界洩漏於畫作上- 寂寞孤獨卻又渴望人群關懷。 洋溢大量情感的豐富色彩,卻藏匿壟罩在孤寂黑夜中,形成強烈的對比。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面臨抉擇-要不要在此歷史景點也來杯咖啡,體會一下當年梵谷作畫的心境?  大家投票結果: 不要!    

 

     是啊,這麼好的位置,這麼棒的故事賣點,此刻生意似乎很清淡。 What's wrong?   如果我是老闆,似乎應該檢討一下產品品質、待人接物、服務熱忱,是否那裡出了差錯?

 

 IMG_3617.JPG

 論壇廣場上  Frédéric Mistral 雕像,他是本地出身的作家,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馬劇場北邊的街道

nEO_IMG_IMG_5230.jpg nEO_IMG_IMG_5232.jpg

 似乎生活條件不怎麼好,顯然這附近並不"發達",劇場附近觀光客也不太多。

 

羅馬劇場

 

        雖然亞爾的羅馬劇場氣勢及規模都不及鄰近的羅馬遺跡城Orange,但是仍可容納萬人同時參觀,也是亞爾最古老的羅馬建築(約建於西元前30年)。 只是從第5世紀起,羅馬帝國衰敗後,這裡的廢墟"石材"逐漸被狂熱基督徒搬往隔壁興建聖托菲梅教堂,終究只留下一堆斷垣殘壁,只不過,法國人仍能在廢墟中努力辦各種文化活動。

nEO_IMG_IMG_5234.jpg 

  IMG_3620.JPG IMG_3622.JPG  

  左:  廢墟上佈置燈光音效,準備辦活動     右: 此處最完整的羅馬柱?

nEO_IMG_IMG_5238.jpg  nEO_IMG_IMG_5245.jpg

  僅存剩下光禿禿的石牆、基底

 

   前往羅馬競技場

 nEO_IMG_IMG_5252.jpg nEO_IMG_IMG_5248.jpg

 

   羅馬競技場

nEO_IMG_IMG_5254.jpg

      看過了很多座羅馬競技場,或許不再大驚小怪,不過,這裡仍舊是亞爾最佳景點以及市內制高點。它費時6年才興建完成,可以容納2萬人入場,分為上下兩層,共43級台階,每一層有60座拱門,長136公尺,寬107公尺。競技場是當時羅馬帝國舉辦各種大型"綜藝秀"的所在: 比武、鬥獸、懲罰"罪犯"等等。

 

       羅馬帝國敗亡後,競技場挪做他用。裡面曾經擁有兩座教堂、住滿貧民、也曾商店充斥。近年來除了做為一處露天博物館,吸引遊客之外,最叫座的是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其中以亞爾傳統鬥牛最受好評。  我們來時,裡面也正在辦不知名的活動,放著比才的卡門歌劇"鬥牛士之歌"(所以,跟鬥牛有關?)

nEO_IMG_IMG_5255.jpg nEO_IMG_IMG_5257.jpg

 這些大石頭之間並未使用接著劑,經歷千年仍能屹立不搖,或許要感謝法國幾乎沒地震?  

Arles Bull fight  

網路上看到的鬥牛廣告,只是不清楚這裡的鬥年跟西班牙(隆達、潘普洛納、馬德里)的有何不同?

 

        看過Discovery節目, 法國式鬥牛是不殺牛的,只是取下牛身上的某玫瑰花結飾品,但據說這只限卡馬克(Camarque)地區。   因此,此處是否也是西班牙式鬥牛?  就是直接將牛宰掉啦!

nEO_IMG_IMG_5263.jpg

 競技場每個月開放時間以及套票價格 (呵,要撈錢的時候就用起英文標示了!?)

 

nEO_IMG_IMG_5266.jpgIMG_3630.JPG

梵谷也有一幅關於羅馬競技場的畫作   

 

 亞爾街景

nEO_IMG_IMG_5259.jpg nEO_IMG_IMG_5261.jpg

競技場附近的房子

nEO_IMG_IMG_5265.jpg  nEO_IMG_IMG_5279.jpg nEO_IMG_IMG_5280.jpg

地上很多這種符號,跟著見頭走,就會看到梵谷畫作的場景 (不像土耳其的以弗所,跟著符號走走走,會走到古代妓女戶)

 

 亞爾街景

 從競技場到隆河河邊

 nEO_IMG_IMG_5268.jpgnEO_IMG_IMG_5272.jpg

 nEO_IMG_IMG_5270.jpgnEO_IMG_IMG_5274.jpg

  廳、紀念品店

nEO_IMG_IMG_5271.jpg nEO_IMG_IMG_5267.jpg

nEO_IMG_IMG_5273.jpg nEO_IMG_IMG_5269.jpg

 nEO_IMG_IMG_5275.jpg nEO_IMG_IMG_5277.jpg  

nEO_IMG_IMG_5278.jpgnEO_IMG_IMG_5281.jpg

   隆河上的星空

nEO_IMG_IMG_5282.jpg

nEO_IMG_IMG_5284.jpg 

以星星為主題的隆河上的星空是梵谷經典畫作。梵谷在亞爾蝸居黃色小屋旁邊的堤岸,畫下星空與燈光交互輝映的隆河夜景。

河上星光、燈光與建築物的倒影,透露出河水的平靜,河畔邊的情侶陶醉融入在如此夜色中,幾乎"忘我"?

nEO_IMG_IMG_5291.jpg nEO_IMG_IMG_5292.jpg       

 隆河上的廢橋

 

【文化】

     羅馬劇場與希臘劇場

 

     羅馬劇場

   希臘羅馬劇場  

     為半圓形,典型的羅馬劇場建築在平地之上,因此,大舞臺與觀眾座席高度相同,互相毗連。觀眾席、舞台、佈景室整個為一體。

     與希臘劇場相較,羅馬舞臺有屋頂,增加了保護舞臺與輔助傳聲的作用。 羅馬後期,戲劇日趨低俗,淪為敗德與腐壞,使早期的基督徒敬而遠之。

    

    希臘劇場

希臘劇場

    為3/4圓形,希臘劇場其佈景換裝區與觀眾座席互不相連,成為兩座分離的建築。

    演員常一人飾多角,換角時,以不同面具表示。

 

 

【飲食餐點】

 

 

【烏賊哥有話說】

 

 

REturn sign    (回到法國旅遊目錄)

arrow
arrow

    烏賊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