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Encanta España 歷史: 伊比利半島簡史

  

 本文提供西班牙中古時期以前以及伊比利半島基本歷史。

本文的地圖,均來自維基百科(Wiki)(若不慎侵權,煩請告知。)

 


1_Iberia_300BC.png

圖:西元前300年,伊比利半島上的種族分佈:

西北粉紅色是最早期的印歐語系民族。中央及西部淡米色,為歐洲原住民Celtics(從萊茵河一帶向西移動,部分來到此地)。伊比利人(多半是東地中海移民)佔據東部及東南部,西南部點狀為希臘移民,西南部淺青色(沿guadalquivir 河)是義大利半島移民。北部綠色部分庇里牛斯山麓是法國西南阿基坦地區的民族。東北海岸有希臘殖民的海港,東南則有些地中海海民腓尼基、北非迦太基的殖民港口。

 

Rutas_comerciales_fenicias.png

圖:腓尼基人貿易經商拓展圖

腓尼基根據地在今日黎巴嫩西部(西頓、泰羅等城邦),其地以東都是西亞強悍的民族,威脅其安全,但憑藉著西邊山麓遍佈高大杉木製成大船,讓海民得以縱橫整個地中海沿岸。他們只對貿易有興趣,所以只開拓各沿海港口,以便進行貿易,很少深入內地,例外是北非今日突尼西亞一帶,他們在那裏扎根建立迦太基的殖民地,日漸壯大後,在爭奪地中海島嶼過程與希臘衝突,希臘向羅馬求援,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整個迦太基遭羅馬帝國屠城並滅國。

 

腓尼基、迦太基的觸角也曾伸展到伊比利半島的東南海港,建立了一些殖民港口。

2_Iberia_218-217BC.png

圖: 西元前217年迦太基控制半島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伊比利半島泰半在迦太基控制中。著名的漢尼拔將軍由此率兵士及大象經由法國等地越過阿爾卑斯山突襲羅馬,初期獲得大勝。

然最終仍不敵羅馬。第三次布匿戰爭後羅馬在迦太基屠城滅國,更在地上撒鹽巴讓該地寸草不生!!!   從此北非以及伊比利半島納入羅馬帝國版圖。

 

4_tetrarchia_Diocletianus.PNG

上圖:  繼迦太基後,羅馬帝國統治了伊比利半島近6個世紀。

皇帝戴克里先任內,為管理方便將家大業大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帝國共四位皇帝(奧古斯都與凱薩正副皇帝),稱 tetrarchy. 為東西羅馬帝國分治埋下伏筆。

 

5_Iberia_409-429.png

上圖:  5世紀初,日耳曼汪達爾人及中東(古敘利亞一帶)阿蘭人佔據半島大部分

西元2-3世紀起,原本在波羅的海一帶的日耳曼人,向南移動來到萊因河、多瑙河一帶。後來裏海附近的東哥徳人受到匈奴壓迫,引起連鎖效應,日耳曼"蠻族"開始向西羅馬境內遷徙。其中一支汪達爾人來到伊比利半島,後來為西哥德人趕往北非,於429年占領今北非突尼西亞一帶,建立了汪達爾王國。 這支民族多次洗劫羅馬等地,6世紀時為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所滅。

汪達爾人非常沒有紀律,他們四處劫掠破壞,因此,英文的 vandalism 是個不太好的稱呼。

 

古敘利亞指廣義的中東、阿拉伯半島、安那托利亞一帶,在距今3000年以前,阿蘭文是當時統一語言。 阿蘭人咸信是來自古敘利亞附近閃族一支

 

6_Iberia_586.png

上圖: 六世紀時,除了東南部為拜占廷帝國領土外,西哥德人統治了伊比利半島。 定都於托雷多。

 

Conquista de Califato de Omeya.png

上圖:  六、七世紀時開始,回教大肆擴張領土,711年攻入伊比利半島時達到頂點。直到732年都爾戰役(現今阿基坦與布列塔尼交界處 Tours and Pointier),被法蘭克王國卡洛林家族的宮相查理.馬特爾所擊敗,退回庇里牛斯山以南。 (卡洛林家族於751年建立卡洛林王朝,800年時查理曼大帝被教皇加冕,變成"日耳曼人的西羅馬帝國",分封的結果加上2個條約後,演變為今日的法國、義大利與德國國土)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過世時,阿拉伯人已控制阿拉伯半島。

  661年四位哈里發時代,陸續征服了埃及、中東與現今伊拉克等地

  750年以前,倭馬亞王朝(都大馬士革)發動"大征服運動" Conquista,奪取了西北非、伊朗什葉派地盤,並派兵進入伊比利半島

 

Conquistaislamicapeninsula2.png

上圖: 711年倭馬亞王朝派遣萬餘名北非柏柏人及500多個阿拉伯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 伊比利半島。因為互爭王位而內憂外患的西哥德王朝很快兵敗如山倒,西哥德滅亡,短短十幾年半島全入穆斯林之手。

 

"摩爾人"兵鋒越過庇里牛斯山,直達法國東南Narbon (一個海邊小漁村,我去過當地吃海鮮),全歐震動

 

7_Iberian_Peninsula_750AD.png

上圖: 大征服運動時,伊比利半島上基督教文明只剩下 Cantábrica (山脈 cordillera) 山區的 Asturia 王國

國都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Califato Omeya)哈里發派遣總督來管理此地,負責管理來自敘利亞、北非以及皈依信徒的移民課稅問題,並信心滿滿準備北上與日耳曼民族法蘭克人(當時為481年克洛維 Clovis建立的墨洛溫王朝)一決雌雄。

 

Coras_del_Emirato_de_Córdoba.svg.png

上圖:  756年以後 後倭馬亞王國領地,北方是基督教的里昂王國,庇里牛斯山下則為法蘭克人卡洛林王朝佔據

      西元750年,倭馬亞王朝國內因於阿拉伯人特權,引發其他後來皈依的穆斯林不滿,以致於當大征服運動未能再攻取得更多土地來封賞時, 讓承擔高額稅賦的非阿拉伯人穆斯林對此不滿來到極點,於是阿巴斯家族聯合什葉派推翻了大馬士革的倭馬亞哈里發國,取消阿拉伯人特權,改革為對所有穆斯林較公平的政治制度,改元阿巴斯哈里發國(伊斯蘭帝國),定都巴格達,使用旗幟多為黑色,中國史稱"黑衣大食"。 阿巴斯王朝對於倭馬亞家族成員趕盡殺絕,僅存的王子逃到伊比利半島,於756年脫離阿巴斯王朝"獨立",號 Emirate of Cordoba 哥多華王國(酋長國或公國),史稱"後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

 

8_iberia_1000AD_Al_Andalus_%26;_Christian_Kingdoms.png

上圖: 西元1000年哥多華哈里發國的領地("後倭馬亞王朝"),北方山區有多個基督教王國與之拉鋸爭奪領地

     先前倭馬亞與阿巴斯王朝都是遜尼派。十世紀 909年,伊斯蘭什葉派首領在突尼西亞法蒂瑪阿里的後裔自居,自稱哈里發 "法蒂瑪王朝"。之後佔領摩洛哥與埃及,統治整個北非。為什葉派所建立的"哈里發國"(伊瑪目為什葉派宗教領袖),史稱"綠衣大食"(因為是莫罕默德血脈,故用綠色)。受此刺激與威脅,哥多華不甘只當個 Emir (政治領袖),自封為加里發(宗教領袖),改稱"哥多華加里發國"。定都哥多華。

9_iberia_Taifas_en_1080.png

上圖:  西元10801年之泰法諸國 (Reinos Taifas)

      哥多華加里發國沒維持多久就崩盤被推翻,成為獨立的30多個國家,此階段稱為泰法諸國 Reinos Taifas。這些國家雖都是穆斯林,然彼此爭鬥激烈,甚至與北方基督教國或是北非法蒂瑪王朝勾結、聯盟,互相對抗的結果,注定了被北方基督教 各個擊破,reconquista 成功的命運。

 

Reino_de_Granada.png

上圖: 15世紀時伊比利半島碩果僅存的格拉那達王國,侷限東南一角

北方展開Reconquista 運動,幾個大天主教國逐漸合併、強大,遂一步步收復失土,到了1492年時,整個西班牙回歸基督教文明。

 

歷史見證

1. 阿拉伯文化引進伊比利半島

     中東與北非移民帶來灌溉技術與東方作物,例如,棉花、甘蔗、稻米、柑橘、桃、石榴、番紅花。  間接促進了纖維工業與造紙業。

     哥多華及托雷多保存了大量歐洲黑暗時期以前的知識(當時被翻譯成阿拉伯文)。 後來"收復失地"之後,這些大量文獻又被翻譯為拉丁文,對日後文藝復興與科學大躍進功不可沒。

 

 

2. 對西班牙語的影響

 

      來自阿拉伯語的字彙(點我)

 

 

3. 摩爾式建築

    特色: 各種拱形結構(馬蹄拱柱、voussoir etc.)、 muguanas( 鐘乳形飾;蜂窩拱;立體挑出蜂窩狀裝飾)、圓頂、庭園、磁磚藝術、阿拉伯文書法等

 

    摩爾式建築(點我)

 

REturn sign    (回西班牙12日目錄)

arrow
arrow

    烏賊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